提纲挈领,深刻把握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核心价值
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山东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实用、开放包容,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鲁文化以孔子为代表,强调礼教、伦理道德,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一)齐文化的丰富内涵
齐文化以“以民为本、务实尚变、举贤尚功、开放包容”为特点,《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明确提出了“以人文本”的概念,《管子.枢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结也”,《荀子.不苟》:“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强调诚信为本。齐国的“工商立国”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体现了尊贤赏功、务实共赢的精神,变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以及礼义廉耻、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
(二)鲁文化的核心要义
鲁文化以“重礼教、尚伦理、尊传统”为核心,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把仁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用于治理政事,就是“为政以德”,是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在政治上的运用;反映在教学上,即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在历史长河中,齐文化的开放进取与鲁文化的重德守礼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齐鲁精神”的丰富内涵。比如,崇德重义,仁爱厚道,这是齐鲁精神最深厚的道德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家国的忠诚、对朋友的义气、对长辈的孝敬上。比如,自强不息,坚韧刚毅,其中既有鲁文化的稳重执着,也有齐文化的奋发图强。再比如,兼容并包,开放创新,从姜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到管仲的改革变法,都体现了务实和开放的态度,这种精神在今天体现为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改革开放精神。这些文化传统在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重要源泉。齐鲁理工学院“知学、知道、知善、知美”的校训、“尚德、尚礼、尚勤、尚新”的校风,就是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山东人的鲜明特质。
学以致用,做弘扬优秀齐鲁文化精神的践行者
一是在“知”上下功夫,做勤奋的学习者。认真阅读《论语》《孟子》等齐鲁文化经典,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实地探访“三孔”、齐文化博物馆等齐鲁文化遗产,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脉搏。齐鲁理工学院历来重视齐鲁文化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将优秀齐鲁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形成《齐鲁文化精神》《齐鲁文化二十讲》等一批研究成果,要运用好这个平台,积极参加相关讲座、选修课和读书会,从中学习知识、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是在“信”上做文章,做坚定的认同者。坚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弘扬“礼”中的尊重规范,摒弃其封建等级残余;发扬“孝”道的感恩精神,反对盲从愚孝。坚定文化自信,将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
三是在“行”上见实效,做积极的践行者。融入日常生活,将“诚信”作为处世之本,考试不作弊、学术不造假;将“仁爱”化为行动,关心同学、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将“自强”作为人生信条,面对挫折不气馁。
四是在“扬”上勇创新,做创新的传播者。结合秘书学专业特长,组织或参与文化调研团,深入研究齐鲁文化,创作相关题材的作品,赋予齐鲁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和表现形态,讲好“齐鲁文化故事”,让齐鲁文化“活”起来。
齐鲁文化精神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青年大学生传承它,绝非简单地复古,而是通过深入学习、内在认同、亲身实践和创新发展,将古老的齐鲁文化精神转化为个人成长成才的丰厚滋养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动力,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