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对于我们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相反,我们每个人对于寂寞都是唯恐不及的。但是对于很多文人而言。寂寞是他们灵感的来源。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梁实秋散文《寂寞》读后感,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初读梁实秋的《寂寞》是在1991年的春节期间,那年我十七岁,读高中一年级,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当时,我立即被一种智慧、旷达和空灵的文学韵致深深浸润,小短文字里行间弥漫的妙悟与禅思一瞬间击中了我敏感的心灵。于是,在从故乡老屋的窗棂投射进的冬日斜阳里,我也点燃了一炷香,那是年前祖母买来祭祀祖先的,散发出淡淡的柏树木质的清香。我从书包里掏出钢笔和日记本,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把短文抄录下来,对寂寞的体悟,打开了一个文学少年稚嫩的心扉。
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了,我也由血气方刚的少年变成了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在我的“散文细读与审美教育”的选修课作业选文中,我首先想到把这篇曾经触动过自己敏感情思的短文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翻阅着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学子在课堂上一挥而就的读后感,我体会到了一种时空流转的沧桑和悠然。
重读此文,感慨益深。是的,寂寞是一种清福。这种美妙的幸福恰如春天刚从泥土中萌发的绿草的嫩芽,又如夏日清晨的微风吹拂着绿树红花,也像秋夜月光下潺潺流淌的清泉,更像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泰山峦峰和苍松翠柏。因为清寂,所以拒绝喧嚣和吵闹,所以拒绝铜臭和欲望,所以拒绝俗务和搅扰。寂寞不是无所事事的寻愁觅恨,也不是内心空虚的魂不守舍,那是一份灵魂的丰盈与喜悦,自足与安详,甜蜜而忧伤。
对我而言,与寂寞的不期而遇大约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忙碌完一天的课业和应酬,回归到家庭的港湾。我喜欢沏一杯日照绿茶,看着细瓷素花的茶杯,袅袅飘浮的茶香在升腾的热气中氤氲飘散。听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或者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秋日的私语》,此刻,干什么都是多余的,我只属于这样的安谧的静夜。妻子端来一碟子用细砂炒好的带壳的花生,我懒懒的,一颗一颗剥开,捻掉花生暗红的皮膜,慢悠悠地细细咀嚼,品一口绿茶。儿子不快不慢地朗诵英文的声音从书房传来,灯光皎白,气氛优雅,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夜,我的屋子里却暖气充沛,蟹爪兰绽放的嫣红花瓣映衬的墙面雪一般洁白。
有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心境,休憩疲惫的身心,我仿佛触摸到了寂寞的灵魂的内核。梁实秋隽永的文字,又一次引领我进入老僧悟道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