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穿着棉袄洗澡》有感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韩寒的书,觉得他有种另类,脱俗的感觉。他能写出我心中的不敢想,不敢说,不敢作。同时也羡慕他的洒脱与才华。
第一次看韩寒的书还是高中的时候。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书写出了它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自己的高中时代的困惑,成长与叛逆。后来再看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思路。高中时代,一个容易叛逆,向往心中所谓的自由,自我的时期。总觉得绑手绑脚的,有很多社会的,家庭的,父母亲人的束缚在禁锢这我们。我们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每天按照着公众的医院在不断的运转着:升学,考试„„也许就是韩寒的于别不同吧,也许就是他能够跳出高考这个令人即爱又怕的圈圈,所以令我们即羡慕又嫉妒。他出除了语文,几乎科科红灯高挂,但是却洒脱的说红灯高高挂起,照亮我得前途。他休学在家,可是还有高校给他提供免试入学的机会,而他却一笑置之。也许就是他的这份叛逆让在高三苦苦挣扎的学子看到了一份希望。 上了大学以后,就很少接触韩寒的作品了,也很少关心韩寒的一些新作。也许是因为突然崧了一口气,整个人就懒了下来。最近逛街,在一书店看见一个很大的宣传海报“韩寒新作――长安乱”。心中不为一动,韩寒耶,好久没看他的书了哦,有出新作了吗?不由分说的就卖了下来,回到宿舍就迫不及待的翻看。《长安乱》,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本武侠小说,给人一种刀光剑影的感觉,但是细看下来,我觉得迷茫了,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一种即使又不是的感觉。《长安乱》乍一看来是一本刀光剑影,江湖纷争的武侠小说,但是看下去后却好像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纷争与打斗,少了一些武侠小说中血腥味。书中开篇的江湖决斗,最后的结果,武当的高手是被饿死,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死在擂台上的,这似乎不符合一般武侠小说的思路,让人很是费解。而且文章看是的内容看了,给我一种不想再往下看的感觉。这里描写的尽是些无聊与不相关的事情,有点不入流的感觉,而且写的完却没有一个主题,不知作者到底要表达些什么,要再前面铺盖些什么。拿感觉就像捡到一些零碎的拼图的碎片,不知道改放在什么地方,一团乱麻。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和尚,法号释然。他的身份是一个谜,似乎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他“出生未知,父母不祥”,好像自己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是那样的困惑,迷茫,不知道该走往何方。也许,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大的谜语。
如果你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就回发现这些原来很散的东西,似乎开始发现了微妙的联系,他们之间像有一根无形的线再牵引着。故事的清洁牵引着你的思路,控制着你的心情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亦喜亦悲,亦笑亦哭。韩寒的《长安乱》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出人意表。往往即将发生的事情就和你所想的完全相悖,和一般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让你猜不着,想不到。书中的主人公没有一般武侠小说中的大侠风范,没有救世主般的睿智和武功高强。他也有自己的困惑,自己的不解,他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就是这一种迷惑,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该走往何方的迷惘触动着我。上了大学以后,就好像所有的负重一下子去都卸了下来,没有负重,没有了太多的压力,整个人都轻松了,但是却好像也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老师和师兄师姐门都说,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都会有一段迷惘,迷失的时期。释然最后怎么样了,他知道自己是谁了吗,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了吗,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了吗?他变成了武侠小说中大侠了吗?如果你想知道,你最好自己去体会书中的奥妙,应为作者认为,大家的愿望就是最美好的结局。《长安乱》似乎没有结局,似乎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大团圆的或感人至深的落寞收场,也许作者认为结局改由我们自己来书写。在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你最将要回到现实,所以我宁愿将次作为《长安乱》的结局”书中的故事似乎还没有结束,但是现实中的故事也仍在继续,就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继续显示中的古诗。在书中,你可以迷失方向,可以迷茫,可以荒唐,但是在现实中,就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路在那里。
「标签: 三重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