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护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现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策略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本院300名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护士的工作压力与心理状况。结果 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优于一般人群(P<0.01),内科、外科、神经内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等因子高于常模,P<0.01;偏执、敌对、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一致,P>0.05;其余因子在各个科室的差异各不相同,P<0.05。结论 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现况;调查研究;策略策略
随着医学水平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面对越来越大挑战,对于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护理的工作者承受巨大的职业压力。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护理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近年来,海外相关学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身心衰竭综合征(BS)"的概念[1],即由于长期服务奉献于别人,以致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疲惫表现出的感情衰竭为主的综合征,常常表现出厌倦工作,失去同情心,对生活绝望等。由于护士长期面对患者进行服务性质的工作,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情况而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文主要通过对本院的300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和测试,了解护士的心理健康现况,并试图提出有效的措施来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 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6月,210名在我院工作的临床护士,均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全部为女性。300名护士的年龄范围在19~54岁,平均年龄为(28.78±2.1)岁。外科护士平均年龄为(30.1±1.2)岁,内科护士平均年龄为(29.8±0.8)岁;手术室护士平均年龄为(29.1±1.8)岁,各科护士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科护士158名,占52.67%;内科护士106名,占35.33%;妇科护士12名,占4%;急诊护士13名,占4.33%;儿科护士11名,占3.67%。300名护士的护龄为1~28年,文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1.2策略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300名护士进行无记名单独的调查统计,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涉及到内科、外科等各科护士,自评量表中包括90项症状,通过九个因子进行评分统计[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的软件来处理数据,资料是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 临床护士的SCL-90总分为(130.89±32.57)分,其它九项均分别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五个因子与全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剩下的几项因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作用(P<0.01)。见表1。
2.2护士SCL-90评分与工作压力源相关性结果分析 采用SPASS软件,将护士对6种工作压力源的表现进行分析(ANOVA)。结果表明,护士对各种压力源得分较低,其中工作特征是最高的压力源,人际冲突是最低的压力源。工作特征与抑郁、焦虑、敌对等呈正相关;人际冲突与强迫症、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呈正相关。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本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较低,主要通过SCL-90症状自量表进行评分,用九个因子进行评估,各项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我院护士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理由,需要进行心理诱导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其临床护理水平。
目前,随着医疗制度的逐步改革,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护士作为临床服务工作者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据调查,各大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护士及床位比例严重失调,且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容乐观,护理管理者应当关注业内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性的提高护士的EQ[3]。
随着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提高,护士必须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满足21世纪对护理的更高要求。此外,护士作为一线工作者,需要得到社会的更加关注和理解,要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等对护士加强宣传[4],呼吁社会更多的尊重护士,了解他们的价值,从而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更好的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刘璇,529名护士心理健康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2008,9(3):251.
[2]宋雅玲,周文静.合同制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祈[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64-65.
[3]陈锐,袁春风,石慧,等.聘用护士职业心理需求的调查与管理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22-123.
[4]谢青青,尚娜娜,周爱萍.心理咨询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