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范文 > 心得体会

双语心得体会范文



  五、努力方向:

  这学期的学习时间快要结束了,我知道,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效果的一次学习活动,我也学习了不少东西,树立更正确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转变了教育观念,以后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具备了条件,我相信,汉语授课任务,我能行。回去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谦虚学习,不停地学习,努力教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和汉语授课、备课能力,发挥自己、展现自己。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基本目的,关心学生、教好学生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明白,“骨干”这一称谓带给人的不会有太多的荣誉,却有无尽的责任。骨干教师培训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分散学习期间,我每天反思,和很多老师沟通交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真的很有收获!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双语心得体会5

  本人参加贵州省苗(东部方言)汉双语师资培训而感到荣兴。首先,感谢贵州省民族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和松桃苗族自治县教育局给我参加培训的机会,也感谢贵州民族学院提供培训场所。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一下几点:

  一、苗语的重要性

  1、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教育局报到会上,吴永刚局长在报告中,再三嘱咐我们在培训中要认真学习,并强调说,“你们肩负苗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发展的重担,松桃的发展就看你们了!”

  2、在培训课堂中,田茂能股长随堂听课,与学员们寸步不离。此外,还有龙智先苗族文化专家、滕继成苗文化专家和龙秀海文化专家们认真、详细地给我们授课。

  3、在培训期间,民族的领导和老师经常随课跟踪,形影不离。

  二、知识的讲解

  1、龙智先专家在授课的过程中,给我们讲述了苗族(东部方言)。语法的性质语特点。苗族的语汇和苗族文字的组成部分,她告诉我们苗族语言文字由声母(debshob),韵母(nebshob)和声调(shobxinb)组成。

  2、滕继成专家又给我们讲述了怎样学好苗族语文,怎样对待苗文中的问题和认识及欣赏苗歌,并要求我们应怎样做好苗族语文工作,在授课中还告诉我们怎样把汉文译成苗文的方法和苗文的表达方法比汉文的表达方法要具体、准确。

  3、龙秀海专家也给我们讲述了松桃苗族人民的历史,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前辈曾住在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与汉人发生了激烈战争,逼迫祖先们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迁往湘西和黔东部分地带。还讲述了苗族文化的历史,并且让我们知道,苗人的建筑、刺绣、歌舞等艺术文化,早在12000年前出现,比汉人早5000余年。

  三、实用性

  滕继成专家告诉我们,苗族语言文字不仅在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对苗族子弟的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对苗族的诗歌、药物、药方和治疗方法的记载。

  四、不足点

  1、资金投入不足,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几年来国家对苗族语言文化的教学欠缺,因此,苗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而感到消极。

  2、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出现不少的不足,例如,专家对我们讲解过程中,告诉我们“xanb”的“anb”要读成“ianb”而不是“anb”,但在教材中没有说明,所以我个人认为,但不知是否合适,就是“i、p、x”与带有“a”字的韵母(neb、shob)相拼时,一定要先读出“i”调音。顺口溜是:“j、p、x"与带有“a”字的韵母相拼时,“i”字省略不写落记心。

  3、师资人员不足。80年代,我县仅仅只有十几位教师,到现在才培训我们100余人。

  总之,通过十几天的苗语培训,深深地让我感到我们的祖先有着无限的光辉业绩,我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松桃苗乡开花结果!

  双语心得体会6

  新世纪新疆双语教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师资水平、双语教学研究与理论的水平、教材建设工作、教学模式以及汉语学习的环境等七大方面。

  学汉语、懂汉语光荣,当一个双语人光荣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掌握双语是当今各国在语言选择和使用上的大趋势,是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198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规定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汉语课,直到高中毕业。自此,民族小学真正开始开设汉语课。

  一、“双语”教学的推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

  20xx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总结20年“双语”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目标,即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使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以理科授课为主的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文之外的其它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掌握母语的关系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是薄弱环节,所以在当前把汉语教学作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母语教学,而强调的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习汉语,这也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性质。另外,“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学好母语。因此,推进“双语”教学不是不要母语,而是要求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掌握汉语。

  三、推进“双语”教学要“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

  在汉语教学中,应当重视语音教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汉语的声韵调,尤其声调,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中小学、大学汉语教学都不够重视汉语的语音教学,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即便掌握了汉语的字词、语法规则,可以进行交际交流,但因语音掌握得不好,过不了听说关。语音教学比较乏味,也很困难,不太好讲解,学生因受母语的影响,掌握起来很吃力。这是很多汉语教师不注重语音教学的一个原因。汉语教学自小抓起,自语音教学抓起,还是很重要的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又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寻求新的突破。

  总结近年来各地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经验,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工作必须“从小抓起”,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抓起。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发展学前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60年代以来,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众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产生的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开发婴幼儿的学习潜能,而且能促进处境不利的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以后的学习,使辍学率下降,就业率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

  通过学前教育激发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学好汉语,将极大地提高我区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因此,深入解决好“双语”师资问题,已成为我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双语”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增强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大推进力度;又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制定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配套措施,既要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又要兼顾中心城市、县(镇)和乡村学校的均衡发展,同时,对“双语”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段衔接、升学政策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研究,仔细论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引导“双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消极等待和急于求成,只能阻碍“双语”教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和耽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的总体部署,从学前教育阶段抓起,把“双语”教学延伸到各个学段;通过沟通,教师拉近了距离,提高了教学水平;学生通过交流,促进了文化、心理和情感融合广泛的汉语授课将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在其他学科陆续展开。

  四、新疆推行“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新疆解放前,绝大多数青少年得不到入学的机会,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少数民族全部在校生仅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少数民族教育处于十分薄弱落后的状况。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加紧对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进行改革,逐步在少数民族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双语”教学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1950~1976)。自治区尝试在民族中小学校加授汉语,举办“双语”授课实验班,在各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举办预科教育,自治区的“双语”教学体系初步形成。(2)“双语”教学稳步发展阶段(1977—20xx)。自治区党委1984年印发巴岱同志《对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建议》,就少数民族学校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培养目标提出要求,提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1992年自治区开始在较广的范围内进行“双语”教学实验,其中少数民族中学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实验规模最大。

  同时,为促进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自治区在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工作力度的同时,改革师范教育教学,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汉语水平;制定“汉语教师师资班”招生计划,定向培养各地所需的中小学汉语教师;全面推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在各项措施的引领下,“双语”教学稳步发展。(3)“双语”教学快速推进阶段(20xx年—至今)。20xx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xx年自治区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20xx年底自治区召开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会议。“双语”教学“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指导思想得到确立,“双语”教学工作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应该多开办有关双语教学的理论研讨会,并注意扩大它的范围,这对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交流经验、总结教训,使我们的双语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发展大有好处。我们所从事的双语教学工作不单单是汉语教学工作,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也不是只懂汉语的人才。我们要培养出既懂本族语、又懂汉语的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所以,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千万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当然,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汉语水平上是对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民族语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消失了,就等于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一种语言比较容易,但要恢复它却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坚持走民汉兼通的路,体现双语教学中的“双”,才是我们所真正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体现出双语教学中的“双”,新疆的双语教学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双语心得体会7

  双语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和班主任,我认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双语教学的标志。

  第一、采用原版教材

  近些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与宽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强烈要求下,我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汉文资料,我注意到双语教学必须使用汉文原版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同时既增强了汉语阅读的理解能力,又及时了解到国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课后,我有时也布置一些双语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汉文信息,作为学科知识的课外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的培养。

  第二、创造双语环境

  教育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具教育意涵,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作为汉语教师,我注重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班级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使学生感到换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汉语,听到汉语,使用汉语,逐步让汉语成为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

  我根据学生的自由组合,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己收集双语材料布置班级的墙面、板报和汉语角。有时,我也提一些参考意见。一轮下来再进行评选。这样使他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的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习汉语的广度和深度。

  我还不定时地组织学生收看汉语影视节目和收听汉语广播;在班会课上组织汉语故事会、朗诵会。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文化节等活动中,我鼓励他们多拿出些有质量的汉语节目,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这点谈不上技巧和经验,但它对于双语教学特别重要,尤其在我校,双语教学还是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太多的氛围,学生汉语基础不是太好,若不能做好自己和学生双方面的思想工作,往往会出现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境况。对于教师,必须自己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目的,端正好自己的教学动机,不能只为课程、专业建设,甚至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量。要做到对双语充满激情,必须有良好、单纯地动机,对于我个人,当初教学的目的,完全只因自己喜欢汉语,热爱汉语,而非其它,只有这样,才会勇敢面对、解决以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对于学生,必须让他们明白双语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汉语和专业汉语等对他们今后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工作都必须在双语课开课之前做好,而且不能空洞,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真正从心里上能够接受双语的教学,对双语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汉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学习一种语言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我们应当看到,汉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打好汉语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能向着大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三、注重自身修养

  教师的亲和力,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富有个性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眼球”。过去以“说教”为特征的教学,对新时代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亲其师,信其道”才是教育的真谛。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做长流常新的“活水”,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双语教育的出现是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双语教学的探索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只有通过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理清思路才能完成,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尽我的微薄之力,为的双语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