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本人都喜欢的课堂,我想学生应该也是收获满满的。比如,今天的语文课。
下午第五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我主动出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反映也是棒棒的。《苏州园林》,以前上这样的说明文文体的课,我总是按照中考说明文常考考点来设计,上完这个课,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文本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完全是把整篇文章肢解了,甚是浪费了叶圣陶老先生如此好的文本。
昨天利用一节课让他们做了导学稿,帮助他们熟悉文本。然后我做了PPT,不是按照到导学稿设计的,但是也把导学稿以及课后习题所涉及的内容融入进去了。这样今天的课,上起来流畅了很多,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朗读来领略文字的美、文字中苏州园林的美。
尤其是几处学生大胆发挥的地方,着实给我带来了惊喜,突然觉得,“想象作文”这个设计环节,真的是太美妙了,同时又觉得课堂四十分钟是充满遗憾的课堂。
开课初始,“看完这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你觉得苏州园林像什么?”肖瑞宽说“我觉得苏州园林像一阵清风”,陈宇柔说“我觉得苏州园林像一位老者”,刘安豪说“我觉得苏州园林像一个少女”,多么美妙的比喻啊,他们的阐述也是言之在理。我说,不得了,如果等大家长到叶圣陶这个年龄,大家笔下的苏州园林一定会胜过这一篇的,毕竟叶老只是觉得“苏州园林是一幅图画”,同学们都笑了。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孩子举起了双手,无奈时间关系,我只能带领他们进入到了另一个环节。
分析到第四段时,讲到“鱼戏莲叶间”,我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水中的鱼儿是什么颜色才是美如画的?来考考大家的审美情趣。一石激起千层浪,江卓南说“我觉得是红白相间的的鱼、还有金色的鱼所构成的画面最美”;张文超说“我觉得是绿色的鱼儿最美,因为和莲叶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奇妙的想象,越来越体现自己大胆的想象了,我还打趣了一句“我参加小油画继续教育时还画了一幅绿色的猫呢”;陈宇柔说“我觉得就是各种各样颜色的鱼,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追求的就是自然之趣”,这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总是能抓住题眼、紧扣文本,我说是啊,我们见得最多的鱼儿就是灰白色的,这样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映衬,确实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呢。相同的情形,越来越多的孩子举起了手,只可惜,时间关系,我只能让他们读一遍这个段落了。没想到读完后,刘安豪固执地举起手,说边读边想出了一幅很美的图画,这么高涨的表达热情,我必须给他一个机会了,他说“看《西游记》时,孙悟空总是会去天上请神仙帮忙,来到天宫,他的脚下是白云,然后还有莲花池,鱼儿在池中游动,这样的画面真的好美,像梦一样。”真好,这个孩子发挥了联想。我说,只要大家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发挥大胆的想象,你一定可以拥有无穷的创造力的。接着我把我在听他们朗读时想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我说,其实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条件,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鱼儿可不可以不一样呢?一天早中晚,可不可以不一样呢?阴晴雨雪各种天气下可以不可以不一样呢?当我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创设了一定的条件,那么想象就可以更有方向了。
纵观这两个环节,不得不说,让我看到了“思维训练”的教学环节才是一堂课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想象作文”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只不过,纵观以上两个教学环节,我觉得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一堂40分钟的课,如若要有效果,还是要教学目标明确,所以我在问第二个问题时,我已经游离到文本以外了,其实我可以限制一下,大胆想象鱼儿的颜色所带来的图画美,但又不能让画面脱离苏州园林强调的“自然之趣”,看来还是没有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烂熟于心。另外,很想说,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很遗憾,两三个同学的发言刚刚把其它同学思考的“任督六脉”打通,我却话题一转,学生的表达欲望就此戛然而止,这对他们来说多么地遗憾啊,可是所有的好课都是遗憾的课,但我相信,雁过虽无痕,但人过留声,学生已经享受到了那个想象的美妙过程,或多或少对他们的思维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吧,只要我坚持这样的教学环节。
语文教育心得范文2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心得范文3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能称之为“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章直接对话。老师们,让我们的语文课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