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穿着西服跑着找工作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跟以往相比,这些以“90后”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更青睐在网上“海投”简历,利用社交网络求职,乃至选择到边疆支教,找到他们心仪的工作。
“海投”简历:找工作有时是“碰运气”?
国庆放假,南开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杨鹏飞是在电脑前度过的,他忙着在网上浏览企业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几天的时间,杨鹏飞投出上百份网络简历。“我们把这种在网上大量投递简历叫‘海投’,就是不管什么企业,什么职位,只要跟自己的专业沾上边,就赶紧投简历。”杨鹏飞说。
实际上,像杨鹏飞这样“全面撒网,重点捞鱼”的大学生求职者并不在少数。“投递简历数和接到面试通知数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为了有更多的面试机会,我们都会先大量投递简历,找工作有时也是碰运气。”同样是研究生毕业班的洪双说。
对于“海投”的学生来说,投完的简历可能转身就忘了。记者问上百份简历都投向哪些企业时,杨鹏飞勉强能说出来数十个,而具体的职位则一个都记不得了。
与大学生“海投”简历相对应的,是招聘单位对网上简历的“海选”。在一家大型通讯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郑松岳说,在招聘季每天都会接到几百份网上投递的简历,大部分简历都像群发的短信一样,没有针对性。郑松岳告诉记者,大学生“海投”简历给招聘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月波比较反对学生“海投”简历。刘月波说,投简历应该跟就业意愿结合起来,“海投”简历没有差异性和针对性,成功率较低,学生们与其浪费时间“海投”还不如为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做准备。
网络求职:新渠道带来新岗位
与以往的毕业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求职渠道和工具更多,其中社交网络求职和移动互联网是求职路上新的“利器”。
最近,天津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常菲在登录社交网站时,总会浏览一些企业招聘信息的发布。同时,常菲还可以通过网络人脉关系等,了解到网络好友以及师兄师姐就职的公司信息,通过校友推荐寻找合适职位。据了解,社交网站的招聘平台因为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率筛选,从而吸引了不少企业进驻。
社交网络之外,不少大学生求职者利用移动互联网为找工作加一把力。洪双经常用手机上网了解招聘信息,投递网络简历。“有的时候不方便用电脑上网,用手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洪双说。
智联招聘市场部安品涛表示,社交网络能使求职双方“精确化”,节约了求职、招聘资源,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则使大学生求职和企业招聘更加便捷。
边疆支教:理性思考生活,热心奉献社会
徐毓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她放弃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培训生的工作机会,选择到新疆支教一年。
“到外企工作跟我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有很大差别,所以尽管外企待遇很好,我仍然选择去支教。”徐毓说,“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去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然后回到学校读研究生,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像徐毓这样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规划选择职业的学生并不少见。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职业理想和发展,职业发展前景成为毕业生在求职时最看重的要素。
天津师范大学的“90后”毕业生戴喜娜已在甘肃定西支教了一个多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对生活有了新的体验,也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我一天要上8堂英语课,还要自己做饭,这对于从来没有真正干过家务活的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戴喜娜说。
南开大学的刘维爽两年前在新疆支教一年,现在已在一家高校工作。刘维爽说,如果说从前支教对于毕业生来说保研才是目的,那么现在支教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了理想才这样做。“为了理想他们才跋山涉水来到偏远地区,在异乡忍受条件的恶劣和内心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支教是心灵上的就业。”
“我觉得现在的毕业生个性化越来越明显,求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实现。”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
天津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培文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现在的‘90后’毕业生思维敏捷,创造性强,在选择工作时也更加慎重。他们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实习经历,对自己有清晰定位,宁缺毋滥应该是他们选择工作的特点之一。”
作者:兼职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