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生的第一份工资,相信无论是50后还是90后,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说。其实,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一份工资给我们带来的惊喜,那份工资记录的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更鉴证了这么多年来长春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更像是一段温馨的记忆,一幅感人的画面……
今天,在《长春晚报》23岁生日到来之际,很多一直陪伴它的读者也送来了祝福,从一份简单的工资开始,回味着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难忘的流“金”岁月。
75岁的张大爷:
“我的第一份工资是35元,虽然现在听起来很少,不过在当时我也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记得当时收到工资,我先拿出了5元钱给弟弟交了学费,又拿出了10元钱作为全家半年的买菜钱,还给家人买了新衣服,剩下的钱就全部存进了信用合作社。不过那时候银行给的好像是一张存单,并不是现在常见的这种存折,上面的日期和存款金额还都是手写的呢,然后盖上银行的章。”张大爷幸福地回忆着。
62岁的孙大娘:
孙大娘说她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是55元,当时心情非常激动,为了帮助家里分担负担,她把30元钱用手绢小心翼翼地包好偷偷放到了母亲上衣的口袋里。希望早日买到那辆梦寐以求的“永久”牌自行车的孙大娘,剩下的钱一分都没乱花,全部存进了银行。孙大娘告诉记者,当她第一次接过存折时既兴奋又紧张,甚至手都在发抖,她说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存折的封面上写着毛主席语录,存款时银行的工作人员还会用到算盘,虽然每次结算利息的时候都要排着很长的队,费上半天事,但那种心情却很快乐。
48岁的李阿姨:
“我1989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当时第一个月实习拿到了300元的工资,首先花了50元钱请朋友们大吃了一顿,然后花了30元钱给非常喜欢听广播的爷爷买了一个小型收音机,剩下的钱就由妈妈代管帮我存了起来。虽然那时候银行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工作了,不过百姓的理财途径却很单一,基本家家有闲钱都会存到银行,很少有人把钱拿出来做投资,不像现在大家都开始多元化理财了。”在李阿姨那个年代,各方面的经济条件已经变得好了不少。
27岁的李小姐:
大学毕业已经两年的李小姐提起她的第一份工资格外自豪,据李小姐介绍,她的第一份工资是在大二暑期那年拿到的,当时自己放假没有回家,留在学校附近兼职打工,一个月挣了800元。她拿出200元钱分别给爸爸、妈妈买了一件新衣服,剩余的600元钱自己买了一部电话。
李小姐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有2500元,但是她还是觉得这些钱不够花,虽然和朋友合租房子,但每个月光是房租就要交800元,再去掉平时吃饭、坐车的费用,每个月下来工资只能剩下不到500元。虽然结余不多,但李小姐还是去银行办理了零存整取,每月存入200元,两年下来也小有成就感了。
作者:兼职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