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红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队员抵达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泉村的朱彦夫教育基地,探寻乡村振兴进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7月5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了朱彦夫教育基地的会客厅,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实践队员就朱彦夫教育基地为推动乡村振兴所做的贡献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张组长对实践队员说:“基地为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一直坚持与张家泉片区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基地更好地与乡村振兴融合。2021年以来,朱彦夫教育基地先后多方协调资金68.8万元,帮助张家泉村硬化道路1000米、建设村史馆一处、维修加固堤坝六处、新建果品交易市场一处、安装太阳能路灯17盏”,这些举动有力地推动了基地与村庄的融合发展,努力将红色高地打造成乡村振兴新高地。

走出会客厅,为实践队员介绍的马老师说到:“虽然红色文化资源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擦亮红色印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要求和标准的不断提高, 红色文化在融入乡村振兴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此实践队员了解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多考虑的是农村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及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多为流于表面的、僵化的结合,融合度较低,难以实现其应有价值与功能;而且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力度不足。在乡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革命老区用于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资金较少,在物质层面上客观地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这些都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
实践队员就红色资源利用问题提出建议,首先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其次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拓展乡村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最后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技术创新,合理优化部分产业结构,助推体系多元融合发展等策略应对。
红色文化资源,穿越历史,照亮未来。根植“红”文化,做好时代“新”传承,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百年来历经苦难、顽强拼搏的深刻见证,是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最为宝贵的思想支撑和精神财富。经过一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以文化“领跑”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解决民生问题,共享文明乡风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隐入烟尘”实践队前往德州市陵城区东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