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北科大炽行热能实践团探访北京三社区解码热能技术民生应用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炽行热能精神寻访实践团
  热能技术创新应用是构筑绿色生活的重要基石。2025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炽行热能精神寻访实践团兵分三路,深入北京清上园社区、草厂街区、小南庄社区,围绕光伏充电、太阳能热水、全电生活三大热能技术应用场景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探寻热能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路径,精准剖析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适配挑战,为热能技术更好服务民生提供一手参考。​
  
  清上园社区:太阳能热水推广遇阻场景适配成关键​
  

  实践团两名成员在清上园社区开展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调研,通过与社区住户深度访谈获取真实反馈。据两位受访居民介绍,其家中曾使用过“日照+电加热”两用太阳能热水器,但数年前已更换为电热水器。调研发现,该小区作为典型楼群社区,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受限存在多重原因:一是受光照条件影响显著,中午热水供应效率较高,晚间则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居民全天候用热需求;二是安装条件制约,太阳能热水器更适用于平房等独立居住空间,楼群社区仅楼顶安装效果较好,低层住户安装难度大且使用体验差。​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总结得出热能技术民生应用的核心启示:其一,技术推广需充分贴合居住场景,针对平房、楼群等不同居住形态制定差异化方案;其二,居民选择更侧重实用性与稳定性,电热水器因不受环境限制、可随时使用,更契合楼群住户需求;其三,需平衡技术环保特性与居民实际需求,在保障节能效果的同时,提升使用便捷性与稳定性,才能推动热能技术在民生领域落地生根。​
  
  草厂街区:全电生活落地胡同民生诉求指引优化方向​
  
  实践团另外三名成员走进东城区草厂胡同,调研“煤改电”“气改电”工程实施成效。据了解,该街区通过能源改造,已让4817户居民彻底告别“煤炉子”与“液化气罐”,全面迈入“全电能替代”生活新阶段。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能源变革既是对国家环保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针对胡同内燃煤污染严重、燃气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与居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大量真实反馈。居民普遍认可全电生活的优势:电采暖系统让冬季室内温度更稳定,且有效改善了胡同空气质量;全电厨房消除了液化气罐使用的安全风险,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同时,居民也提出了具体诉求,包括关注电费支出成本、期待提升设备维修响应速度、希望增加电费补贴政策等。这些诉求为后续热能技术优化升级、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提供了明确方向。​
  
  小南庄社区:光伏充电车棚赋能绿色出行智能服务提升民生体验​
  
  实践团剩余两名成员在海淀区小南庄社区,重点调研光伏充电技术在居民出行领域的应用。作为海淀区首个建成光伏充电车棚的社区,该社区车棚顶部铺设的蓝色光伏板具备实际发电功能,经统计,每年可稳定发电5.1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吨。该技术不仅为居民电动车充电提供费用减免优惠,更将“绿色用电”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日常实践。​
  
  为进一步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社区还引入“智能移动充电车”,有效弥补固定充电车棚覆盖不足的短板,为居民提供更安全、灵活的充电选择。实践团通过问卷调研,详细收集居民对光伏充电技术的使用反馈,内容涵盖居民对光伏板的认知程度、充电速度与费用的满意度,以及对充电桩数量增加、开放时间调整等方面的改进建议。这些反馈为优化光伏充电技术应用模式、提升服务民生效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社区调研,实践团通过对三座社区不同热能技术应用场景的深入考察,清晰勾勒出热能技术民生应用的全景图景。调研表明,热能技术不仅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推广应用更需充分考虑居住场景差异、贴合居民实际需求。未来,要实现绿色热能技术全面融入千家万户,既需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突破,更需精准回应每一份民生诉求。这既是此次炽行热能实践团开展社区调研的核心收获,也是实践团寻访热能精神、助力热能技术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