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矢志三农,田园逐艺”赴威海实践服务团在专业指导教师崔振华、闫征南的带领下前往刘公岛。实践队员们在刘公岛旅游码头坐船到达岛上。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日甲午战争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实践队员跟随着导游从旅游码头出发,看到了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这是刘公岛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屈辱史的见证。随后跟随着导游的脚步,实践队来到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1894—1895)。据了解,这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门口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像屹立在展馆顶端,高举望远镜昂首屹立、眺望远方。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共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据讲解员介绍,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成争。甲午战败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战不仅改变了亚洲的传统战略格局,而且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公岛是北洋海军成军地,甲午战争古战场,也是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在导游的讲述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北洋海军舰船的模型。当实践队伍来到“甲午战争”这一展厅时,气氛变得沉重起来。最让人动容的是当时金州城西南住着一户姓曲的人家,家中的男人全部都上了战场,一家只剩老少三代7名妇女和3个孩子。为不受日军侮辱,7名妇女怀抱着3个孩子含泪跳下水井。走到尾厅,导游告诉实践队员们,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灭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海军及海防的建设,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这也提醒人们应居安思危,增强全民的海权意识,加强海防建设,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警钟长鸣。

参观完甲午战争纪念馆,实践队员们跟随导游来到了坐落在刘公岛中部南坡的海军公所。海军公所是中国清代北洋海军提督办公的官署,为北洋海军提督及其总兵、副将、参将们议事办公之地,是中国最早的海军指挥机构办公的营院。刘公岛上的海军公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海军衙门,于1977年12月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进行整修,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范围的主要部分。海军公所占地17000平方米,其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分前后三栋,三进院落。朱漆正门上悬挂着李鸿章所题“海军公所”横匾。内设甲午战争展览厅、蜡像馆、礼仪厅、议事厅、演武厅等展厅,陈列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文物和史料。实践队员们跟随导游首先进入礼仪厅,这是用于接待官员的,厅中摆放着清朝桌椅等陈设。再往里是议事厅,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院里还有容量为二百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可承接雨水、雪水,在旱季或战时提供淡水。还有演武厅,是供海军研讨战法和演练武艺的。馆中还展览了海上打捞出的导弹、船锚等文物。实践队员们这次为牢记历史,探寻红色基因参观刘公岛,坚定了一个国家只有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才能不惧侵略,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

通过一天的学习,实践队员们认识到甲午战争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战败的刺痛惊醒了中国的千年大梦,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抗争,开始救亡图存,在苦难中不断探索,才迎来美好的今天。本次参观有利于青少年不忘来时路,复兴中国梦,自觉扛起时代重任,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复兴中国梦,承担使命,实现价值,创造更好地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