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安徽学子三下乡:千年文化遗产,万世薪火相传

安徽学子三下乡:千年文化遗产,万世薪火相传
(通讯员  王慧  范玉寒  摄影  宋文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细阳清音调查小队实践团于七月上旬走访了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太和中学并在云溪茶馆对清音传承人刘梅老师进行了采访,以探寻中国社会基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行动措施与效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此形容清音,再合适不过。细阳清音,即使经历了八百年的岁月磋磨,却一如新生一般的生机勃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清音在发展中并非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而是不断地与时代相结合,焕发新的光彩。优美婉转的音乐与细腻的唱腔,配合着精妙的演绎,一代代的清音传承人在坚持与奋斗中成就了一方独特的清音文化。为深入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队有幸邀请到细阳清音传承人刘梅老师相聚云溪茶馆,为队员们讲解清音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线下队员在酒店放置行李、简单休息后,便前往第一个实践地——云溪茶馆,采访清音传承人。接受采访者是就职于太和中学的专职老师——刘梅老师。刘梅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们简单介绍了清音:“太和清音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它的曲调非常的清新淡雅,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属于江南的风格,旋律较细腻,流畅度极高。清音在2006年的时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县委对清音非常的重视,正在筹划申报国家级的非遗保护。”

实践队员了解到,近几十年来,太和清音的演唱团成员大多年逾六十,县政府对清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非常的重视,为扩大清音传承队伍,从学校的音乐教师当中挑选传承者,接受清音学习和传承培训,受访者刘梅老师表示:“学习清音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原本就从事清音演唱,我从小耳濡目染。我一开始听的时候,因为清音比较平缓细腻没有太多起伏,所以没有起太多兴趣。后来接触多了之后,感觉太和清音魅力十足,听起来非常的优雅,比较容易让听众理解。”当然,团队的建设更多在于清音文化的继承,对于这种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来说,创新者很少能把握改变和保留的“度”,比起“伤筋动骨”,更多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刘老师表示“因为清音是民族化的,它跟流行音乐匹配度不高,只能和民歌类比较平缓的音乐进行结合,现在的省级清音传承人张先生曾表示,就算再怎么创新,清音在曲子里面也要有七八成的重量,不然就会失去它该有的风味,它就不叫清音了。像《咏梅》、《红梅赞》、《北国风光》这类大气磅礴的诗词都可以采用清音音乐进行教学,清音还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现在还有太和清音的校本教材。”
采访最后,应队员的邀请,刘梅老师现场表演了一段清音,其唱腔之美,曲调之柔,曲词之雅,无不体现了刘梅老师深厚的音韵功底和超高的艺术造诣。数百年来,细阳清音历经风风雨雨,唱出了历史的厚重,唱出了太和人民的苦与乐,喜与悲,它见证了历史,又书写了历史。而今刘梅老师的外甥女刘逸涵也已经开始学习清音,成为了下一个清音传承人。血脉中的传承,一代代人无论怎样身经流离患难都心存安宁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大学生三下乡——退役军人主题公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决战脱贫攻

继往开来,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前期的调查,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春岗村分支为东、西春岗村,但不管是东岗村还是西岗村都建设有草莓基地。为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