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12日电(通讯员 赵一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与《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2022年7月8日,“译心守望·情暖童心”实践队结合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镇留守儿童成长情况及实际需求,秉持着实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问卷调查、家庭走访与心理游戏等多种形式助力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实践前期,实践队员制成了三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并且通过走访与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孩子在家很懂事,就是不太喜欢跟别人交流。”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主要是年长的老人,他们大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表示忧虑。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们相比,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精神负担与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成长。
经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缺乏自信。由于缺少常规的亲情激励,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无法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总觉得自己存在许多不足。其次,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教育,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盲目尝试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甚至出现反叛倾向。当这些行为不为老师与同学们所接受时,他们的不安全感会持续增强。
实践队员分析了问卷数据,秉持着整合性和互补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了心理游戏的设计。情感互动、团队合作与个人辅导是实践队员的聚焦点。游戏设置注重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加强与家长老师的联系,旨在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使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此外,对于学习心态不好、道德发展失范的个例儿童,实践队员因材施教,制定了特别的心理矫治方案,力图做到有的放矢。
在心理游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追尾巴”、“情有千千结”等游戏活动进展顺利。这些游戏提高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与快乐。但在“亲情电话”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明显有些稚嫩。面对自己许久未见的父母,坦率表达内心的感情却是一大难题。实践队员根据这一情况,灵活调整了游戏设置。他们将孩子们分组,让其首先与伙伴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美好记忆。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在诉说过程中极易达到共情,这使他们在“亲情电话”游戏活动中的情感表达更为顺畅。
父母对子女的职责和义务往往表现于两点,一是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明显无法同时做到这两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队员主动联系了林家村镇小学老师,目的在于共同为孩子们设计折纸等类型的兴趣游戏。这种类型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才艺特长,从而有效抵制不良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引诱与腐蚀,也有利于养成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还对“社会留守儿童”这个大命题有了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认知。当代青年要多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身体、心理与学习状况,及时疏导他们各方面遇到的问题,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减少他们的无助感与孤独感,为社会大命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支持,才能为留守儿童营造出温馨健康的生活环境,指引孩子们的生命航程,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