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8月11日电(通讯员 郑宇轩)一把剪刀,一双巧手,纸随剪转,心随纸动。剪纸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品种多样,流传深广。为加深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弘扬并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前往安徽省合肥市,拜访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九十岁高龄的马家轩老先生。马老在雕塑,剪纸等多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团队成员与马老交流了艺术传承的未来道路,并学习剪纸艺术,为传承非遗尽绵薄之力。
团队成员跟随马老进入工作室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艺术制品与简易的制作工具。剪纸、蛋雕、面塑形色各异,灵动传神;牛奶盒制的工具盒,竹竿削出的雕笔种类丰富,简易且精。从马老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合肥地域剪纸文化,统称“庐阳剪纸”。相较其他地域而言,更加注重人物细节与抽象表达。在制作中强调突出人物特点,避免过于繁琐。长于剪影制作而非剪纸制作。在设计图案时,常用夸张手法与抽象提炼,再用最简单的工具,简单的步骤制作特点突出的剪影作品。
团队成员翻阅了马老的作品集。马老从二十岁起开始练习剪纸,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三本作品集,共计1800多张。马老的作品,从天马行空,略显青涩。到如今对细节近乎完美的把控。70年的练习,庐阳剪纸技艺在马老手中得以发扬,传承。马老对团队成员侃侃而谈中国艺术发展史。从传统工艺美术,到未来发展蓝图。对于剪纸艺术,马老从传承传统剪纸,开发剪影技艺,再到重色剪影的技艺精进。马老在剪纸制作的过程中,保持以初心映匠心的坚守,一丝不苟传承庐阳剪纸,一刀一笔镌刻中华文化。
马家轩老先生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未完成的自传。团队成员聆听马老的讲述,认真拜读文章,从中窥得马老艺术人生的初心及蝶变。马老一直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我是因为爱好它,才选择去学习它,只有真正爱好艺术的孩子才能对艺术发展有所帮助”马老如是说。马老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每年的非遗保护展览会,马老都会在一个角落,静静的进行剪纸,雕刻制作。常常吸引一群小孩子的目光。“我特别享受教学的时光,我认为每个传承人都有热心教学的义务”。同时,为响应“非遗进校园”的号召,马老前几年,常常在合肥市各大中小学授课,宣传文化保护意识,并教授孩子们简单的剪纸制作技巧。为文化传承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使文化保护的观念通过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团队成员在学习文化知识,汲取文化保护动力的同时,向马家轩老先生请教了剪纸技艺的基础操作。马老不吝赐教,拿出纸、笔、刀进行现场教学。在剪纸制作的过程中,细心,专心缺一不可,小小的失误造成的不可逆的失败,更让团队成员体会到非遗匠人的不易,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采访的最后,团队成员与马老交流了非遗保护未来的工作方向。团队成员提出,需要进行活态传承赋能文化旅游的策略,将每项非遗项目发展为当地文化名片。开办非遗馆,研学基地等。可马老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马老认为,非遗传承最大的困境,还是经济层面。传承人无法专心进行文化研究。非遗带来的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传承人正常的生活,致使很多传承人被迫放弃文化传承。想要稳定进行文化传承工作,更重要的,是开拓非遗文化经济内涵,让非遗的经济价值被发现。保障传承人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政府文化补贴。各地文化馆应与传承人密切联系。使传承人有足够的资本与精力去传承中华文化,将中国独有的艺术魅力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