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增收旺大棚园里瓜果香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究乡村设施果蔬大棚产业发展情况,更好的迈向基层,服务基层,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山东女子学院“美阳阳Ⅷ”大学生挂职锻炼实践团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员于6月19日在济南市济阳区垛石街道进入当地农业大棚,亲身感受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对大棚种植基地进行参观考察。
实践团队员在丰叶农资推广中心张斌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网纹瓜种植大棚,在参观时,张斌经理向实践团队员介绍了网纹瓜“柏格”的引进过程及生存环境条件,张斌经理介绍到:“网纹瓜对环境和种植技术的要求很高,当年刚开始种植时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率,后来通过不断与日本交流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但现在也仍处于学习阶段。网纹瓜果实成熟大概总共需要八十五天,在授粉后三十五天就能成熟。夏季棚内夜温不低于十五度,高温不能超过四十五度,高温时需要加大排风口的排风量。”
正值六月酷暑,大棚内网纹瓜果实已进行套袋,张斌经理介绍到:“网纹瓜就像我们人一样,夏天也需要防晒,这层纸袋就是他们的‘防晒衣’。网纹瓜需要人为干预裂网,在网纹瓜开裂愈合期间农户需要戴着手套一个一个用手去磨擦瓜的表面后才能形成漂亮的网纹,犹如凤凰涅槃般成长。”每一个网纹瓜就像一件艺术品,千姿百态,都有着独特美丽的纹路。
IMG_20220619_093914
图为大棚内已套袋的网纹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志梅 摄
随后,张斌经理又带领着实践团队员参观了当地有名的小番茄品种“釜山八八”的种植大棚。实践团队员从中了解到垛石街道地处北纬37度黄金水果带,光照充强,昼夜温差大,所以所产番茄皮薄肉厚,鲜甜汁多,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经过20余年的发展,垛石番茄产业实现了从普通种植到无公害绿色种植、有机高标准生产的华丽递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目前,垛石番茄种植大棚总量超1.4万个,面积达4万余亩,日交易额最高达500余万元,总产值超13亿元,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张斌经理在大学毕业后,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根据家乡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创新发展模式,成立“番茄种植合作社”、推广“控释肥”技术,试种“釜山八八”等新品种,从育苗、施肥、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层层筛选,优中取优,建立了一套专属的环境数据与管理模式,使垛石番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群众种植的番茄,送进了百果园、盒马鲜生等高端水果商超,从原来的6块钱左右每斤,现达到了20元左右每斤,帮助群众从农业里挖出了“红金子”。
IMG_20220619_094251
图为大棚内种植的“釜山八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志梅 摄
大棚外的一片区域放置着很多刚刚采摘下的小番茄,张斌经理说到:“两个人将小番茄采收的话一天才只能采摘三百斤,并且棚内温度高,番茄体积小,采收是项很劳累的工作。”
张斌经理还带领着实践团队员到达小番茄加工包装车间,车间分为四部分,分拣,称重,装盒,打冷。首先在分拣区将小番茄分为四个等级,完成后进行称重,装箱,最后运输进冷库打冷。“小番茄进入冷库打冷后甜度和口感都会有所提高,“釜山八八”打冷后糖度能够达到11甚至12。”张斌经理说到。
IMG_20220621_225707
图为打冷后对“釜山八八”进行糖度测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延冰 摄
农户通过网纹瓜及小番茄的种植,学习收获了许多以前未接触过的农业知识和种植技巧,垛石街道也将以番茄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目标,以“做大基地、做深加工、做活业态、做好服务、做强产业”为方法,打造济阳乡村振兴样板,擦亮“中国番茄之乡”名片,多方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也通过本次实践切实深入农村,感受农户种植环境,深入农户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并感受到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村发展壮大,更让更多青年学子勇担责任,重返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