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前往安庆博物馆

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前往安庆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安庆6月22日电(通讯员 凤雅洁)回首历史知兴衰,立足当下促发展。为深入了解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增强团队成员对安庆历史和黄梅戏有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团队成员对黄梅戏的兴趣,更好地传播、传承、发展黄梅戏,2022年6月18日14:00,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二组前往安庆博物馆学习了解黄梅戏历史。
讲解员詹健首先为大家讲解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的地势特点和所开展馆,按照时间顺序为团队成员介绍了安庆的历史发展。她强调:“作为黄梅戏的生长土壤,安庆历史悠久,文化独特。从史前历史遗迹到春秋文明印记,再到封建时代历史的前进,无一不体现了安庆的人民的智慧,这也为黄梅戏在此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后,詹健为团队成员介绍了黄梅戏艺术陈列馆的展品和黄梅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她说:“皖山皖水天仙配,青山绿水带笑颜。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自四大徽班进京,同光十三绝中的程长庚到戏曲大家梅兰芳,抑或是创作《皖优谱》的程演生和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都来自安徽省安庆市。詹健指出,黄梅戏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她结合黄梅戏艺术陈列展厅陈列的黄梅戏伴奏乐器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黄梅戏的乐器以西洋乐器为辅,传统乐器为主的特点。
开放社教部副主任陈恒就黄梅戏的历史起源、融合发展、地方特色、服饰装扮等方面和大家讲述了黄梅戏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为一个晚出剧种,黄梅戏一直在学习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如服装、行当等多向京剧、昆剧学习,剧目多移植昆剧剧目。他指出:“为了应对娱乐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黄梅戏在依托通俗易懂、好学易唱的特点的同时,在曲目、唱腔、表演形式等上都在不断吸取其他剧种的优势,在时代的发展中获得发展。”为了适应观众需求,黄梅戏在剧目和表演形式上不断改变,如韩再芬剧团排演的《邓稼先》《不朽的骄杨》等剧目就是依据当代名人排演的。他强调:“安庆是座有戏的城市,每个剧种都有其产生的土壤。”黄梅戏地方特色浓郁,尤其是念白安庆气息浓厚。黄梅戏正是凭借其独有的大众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广受群众喜爱。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前段时间引起轩然大波的小潘潘改编黄梅戏曲目《女驸马》事件客观上扩大了黄梅戏的知名度,吸引很多人来收看、关注、学习黄梅戏。在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上,陈恒表示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黄梅戏作曲者、表演者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讲述者要不断尝试新的讲述方法,提高群众对黄梅戏的兴趣,学生要努力学习,自觉担当起传承黄梅戏的责任。对于黄梅戏的起源,他认为真的东西经得起历史推敲,与其纠结黄梅戏起源,不如统一目标,继续将黄梅戏传承好、发展好。陈恒说:“作为黄梅戏的讲述者,希望可以通过讲述在听众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黄梅戏的种子,种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虽然这些种子不一定全都能发芽,但是,只要有一颗发芽了,长大了,那所有的努力都算值得了。”他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对黄梅戏的热爱和良苦用心。二组成员向陈恒和詹健请教学习了几个简单的黄梅戏戏曲动作,并合影留念。
随后,团队成员自行在博物馆内参观,细细体会黄梅戏的历史发展脉络,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黄梅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要担当起传承黄梅戏这个非遗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将黄梅戏传承好、发扬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闽湘川民族团结,中国梦同心共筑

为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华侨大学国旗护卫队来到四川甘孜、湖南十八洞村两地进行交流实践,近距离接触藏族、苗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