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纪念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鲜红的党旗与瞿秋白同志的铜像。铜像的表情庄严肃穆,团队成员们也怀着崇敬之心,对其瞩目致礼。在这一跨越时间的对视中,成员们被瞿秋白同志眼中那份从容不迫的智慧与理性深深感染,仿佛由此感受到了红色血脉的传承。

图为瞿秋白同志的铜像。通讯员 梅金烨 摄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对瞿秋白的生平经历进行了系统的了解。纪念馆以时间轴排布的方式将瞿秋白的一生串联起来。上下排布着相应的人物画像或文字影像。除此之外,展台中还存放着瞿秋白先生用于学习和科研的工具,以及大量的手写文稿。基于活动前期的背景学习,在参观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结合着瞿秋白的经历,对其思想变化历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争论。最后,团队成员们意识到:瞿秋白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具有当时深处国家危亡时刻的青年的典型特点,即勇于变化和追求进步。但五四时期对于瞿秋白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自此开始投入反帝爱国斗争,并认识到中国迫切需要变革。因而,瞿秋白由“变”中找到了“不变”的道路和信仰。这样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团队讨论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也为活动后续进行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瞿秋白的身平经历。通讯员 杨红玉 摄
“我感慨于瞿秋白同志在军阀混战、信仰崩塌、生灵涂炭的年代中仍有一颗‘为生民立命’之心;更敬佩于瞿秋白同志在那个年代中不惧强权,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团队成员吴子曜感叹道。诚然,瞿秋白纪念馆中的介绍是有限的,然而对瞿秋白同志红色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却是值得不断延续的。

图为瞿秋白故居。通讯员 王陈丽 摄
接下来,团队成员又前往瞿秋白故居,对其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行了体验与感受。瞿秋白故居是一间四进的宅子。带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据讲解员的介绍,这间老宅从清朝流传至今。是瞿家用于供奉家中祖先而特地建造的祠堂,而瞿秋白一家也是在落魄之后才搬迁至此。在参观中,成员们将眼前所见与书中所学进行了结合,也就更好地理解了瞿秋白幼时就具有的深厚的家学渊源与底蕴。而将其生平经历与眼前景象结合起来,则更是使人唏嘘。据故居中讲解员介绍,彼时居住在这间老宅中的瞿秋白正处青春韶华之年,早早面对了家道中落,只得寄宿于族中宗祠的困境,受尽族人白眼与冷落。但正是从这一困境中,瞿秋白认识到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从而走上了匡扶社会正道的革命之路。了解这段故事后,团队成员们感叹不已,为其命运多舛伤感者有之,为其思想格局赞叹者也有之,但更多的是对其思想道路变迁的思考与对其精神力量的崇敬。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正门合影留念。通讯员 杨红玉 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英雄们已经远去,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后人传颂。在对瞿秋白的事迹进行深入学习后,成员们感慨良多,正是这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出了当今中国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的信仰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赞歌。
红色基因永传承,百年奋斗再出发。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站在这一历史、当下与未来交汇的时间节点上,“一任风和雨,应有香如故”——龙城英烈“瞿秋白”革命精神纪念教育实践团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