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生生不息”澄江国医学社采访原中药饮片厂厂长、民间守艺人沈义强先生

人物简介
沈义强。中共党员,执业中药师,原江阴市中药饮片厂厂长。1994年毕业于江苏省中药学校,后就读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江阴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科部门经理等十年,现尚宝堂,燕寻坊创始人。
聚焦采访
  • 学习水泛丸制作的契机
沈义强先生提到,自己学习丸药的制作工艺是因为自己就是中药专业毕业,热爱中医文化,对中药有着独特的情感,他对此打趣道:“每天跟中药打交道,感觉到自己血液都带有中药的味道,有的时候坐车到哪里去,别人一闻就知道我是做药的,因为我身上的味道散发出来了”,加之当时在江阴市中药饮片厂任职,厂里有许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前辈,尤其擅长制作丸药,在这样的契机下,他也就跟着学到了很多的制药工艺。
 
  • 丸药制作工艺的现状和前景
沈义强先生谈到,随着时代的变化,药品的主要剂型也会不断地升级和推进。比如胶囊这种新剂型就十分便于携带且易于制作,丸药比之就要繁琐的多,况且现在大多数年轻的药剂师也不会做了,或者是 “天上一半,地上一半,做了半天地上全是撒着的粉”,并不能把它做得那么地道、那么讲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丸药的制作自然是减少的,但其实丸药一直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丸、散、膏、丹这几种经典剂型,丸放在第一位,正说明它的效果非常好,老百姓的接收度也很高,例如我们常见的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都属于丸药大家族,也很有代表性,所以沈义强先生表示目前做丸药确实是没有之前多,但是对老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基础、很有市场、很有疗效的。
 
  • 水泛丸的制作流程
谈到这里,沈义强先生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下丸药的制作流程,首先打三遍粉,最终形成细粉,如果有不太好打粉的药,如磁石、赭石这种矿物质药物,就可以把它煮水,以煮的汁水泛这个丸药,如此一部分的药就会以药水的形式融合进药丸,做出来的药疗效也会更好。
接着就是把这些打好的粉变成一个个的小丸子。首先要“起头子”,即做出细微的颗粒,或称为“起模”,这一过程中需要掌握水与药粉的比例,此时对数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最后药丸的大小与数量。随后一遍一遍加水,撒入药粉,晃动药匾使得原本的“头子”粘上药粉,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晃动药匾泛丸的整个过程对全身运动要求很高,动作看似和筛米很类似,但其中大有乾坤。筛米时是把力量往中间聚,把其中的稻屑去除,而做丸药,力要向周围发散,这些丸药在匾中是往周围走的。若仔细观察老师傅泛丸可以发现药匾中间是留空的。“这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沈义强先生回忆道,“以前丸药很畅销时,医药公司致和堂里面的老员工吃完晚饭以后,做丸药便是一门必修课。做水泛丸不光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水多了或者是溶剂多了,它会粘连,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六个粘在一起,其中的比例和手法是要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才能逐渐熟练的。”
 
  • 期待与寄语
在采访的最后,沈义强先生结合自身中医积累和工作经验,勉励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当中不可抛弃了中药学的知识,正所谓“医药不分家”,一名中医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药性,药物的特征。当一位医生可以熟练运用医学知识,同时把握好药材质量,对用药部位更加讲究,才可以最大发挥出中医的治疗效果,万万不可让“中医毁于中药”,并以蕲蛇为例,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沈义强先生与市场上的所见所闻。最后沈义强先生提到,医生要有霹雳手段、要有菩萨心肠、更要有火眼金睛,同时多体悟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怀着对中医药的热爱,将水泛丸这类传统制药工艺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新的生命,让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