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西外学子探访鹤峰县:为语言新机制赋“动能”

      为探寻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持方言传承的体制机制,进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3年7月19日至7月2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推普方言齐奏神州音,民族团结共铸华夏情”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访问当地群众,探寻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并行发展的多元化保障机制。
      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发挥语言专业所长,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条件结合,深入了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当地土家人民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土家非遗文化,探寻当地政府在该地区的推广情况、措施和效果,从民族情感和文化两个维度探究如何促进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传承并行发展,进一步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土家戏曲 滋养民族方言
      鹤峰柳子戏,又名杨花柳,也称梁山调,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7年6月,鹤峰柳子戏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9日上午,队员们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文化馆,寻访鹤峰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晓华。“恩施有五大剧种——南、堂、灯、傩、柳,柳子戏属于其中之一,应该有千百年的历史。”熊晓华向队员们介绍到。
      在与熊老师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1982年,柳子戏老艺人逐渐作古,这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濒临灭绝,此时恰逢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成立,熊晓华欣喜若狂,认为柳子戏的春天已经到来,她也因此成了柳子戏剧团当之无愧的 “台柱”,协助剧团聘请的老艺人谭文友传唱各类唱腔,赴县城首主演生角的柳子戏《三拜花堂》,一举成功,轰动鹤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起,“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启,试验范围辐射鹤峰县思源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虽然传承工作依旧开展,但现在面临传承人、传承对象老龄化问题。”固定的徒弟和鹤峰柳子戏下一代传人的寻找,承载着熊老师的殷切期盼。传承保护问题迫在眉睫,让一代代人继承、弘扬、推陈出新,也成为了熊老师的毕生追求。
 

图为调查组成员在和柳子戏传承人熊晓华老师交流 徐兆曦摄
 
      7月19日下午,队员们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文旅局,了解柳子戏对文旅活动带动的基本情况。文旅局朱美平局长介绍,许多游客、专家学者、学生慕名前来观看柳子戏表演,柳子戏在表演形式上与其他戏曲有所区别,它所谓的“金钱吊葫芦”尾音极富特色,真嗓吐字,假嗓甩音,用大跨度的边音唱,极具艺术特色和魅力。
      柳子戏融合当地走马关外方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及审美心理,其广阔的生活服务空间与维度,让民间艺术创作的体裁与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典范性,因此该剧种是研究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和当地方言传承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鹤峰山歌 扬民族之魂
      7月20日下午,实践团成员来到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采访麻水穿号儿非遗负责人罗桂香老师。湘鄂边界,文明的融汇之地,鹤峰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麻水穿号儿)前面开始喊的叫做号儿,后面接的叫歌儿,号儿和歌儿对穿,所以就叫做‘穿号儿’”,罗老师介绍到。
      “麻水穿号儿”由鹤峰县中营镇红岩坪村当地的方言演唱,丰富多彩,热情奔放。其词曲腔调包含着丰富的方言元素,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用于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用这种形式指挥生产,寓教于乐。
      身为麻水穿号儿非遗传承人,罗桂香深知耐心与技艺传承同等重要。鹤峰县是麻水穿号儿唯一的发源地,传承人少之又少。2008年后,鹤峰县每年会举办麻水穿号儿汇演,罗老师利用年轻人中午休息的时间,不厌其烦,一遍遍的教授。她如一位园丁,麻水穿号儿学习者似棵棵树苗,非遗文化的养分在当地年轻人心中静静滋养,中华文化中劳动的美好品德也代代相传。
      方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方言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方言民歌也就成了展示当地生活风貌、体现地域特色的一扇窗口。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不少地域方言民歌被时代推向了制高点,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方言是组成语言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当地方言保护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图为调研组对麻水穿号子非遗负责人罗桂香老师进行采访 徐兆曦摄
 
政策支持 探索语言机制
      7月20日上午,调研的新一站来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教育局语委办。在与语委办田华主任的交谈过程中,调研团队成员们得知,在语委办工作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方言保护和普通话推广并行的语言机制创立工作进展顺利。田主任告诉实践团,“可以说鹤峰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还比较有成效,尤其学校做的最好;方言保护就是现在的直播(使用方言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另外就是通过戏曲的方式把它保护下来。”语言发展的平衡性与充分性,是民族地区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得以有效记录和传承,互联网技术对于保存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县委宣传部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县网络新闻宣传。
      7月21日,实践队成员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宣传部,了解宣传部为全县文化事业所做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工作。宣传部副部长洪健萍坦言,对内而言,当地公职人员均需通过普通话测试,作为工作入职的基本条件;对外而言,对外的招商引资人员也要接受普通话培训,更好适应本地商业发展的语言要求。
      同时,对于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鹤峰县宣传部也极为重视。洪部长说道,方言在当地运用比较频繁,乡音中深蕴情感,在人民群众的骨子里生根发芽,成为连结民族内部情感的纽带。同时结合近些年中华文化的宣传热潮,鹤峰县宣传部也通过大众传媒对土家方言进行挖掘与传播。比如在诗歌文学方面,当地特有的世袭容美土司文化中的田氏诗派,创作有《田氏一家言》,在明朝的中华文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容美土司的辉煌与荣耀在当时达到历史的顶点。现如今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通过大众传媒使这些诗词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图为调研组与鹤峰县宣传部副部长洪健萍合影 徐兆曦摄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推普方言齐奏神州音,民族团结共铸华夏情”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了大量调研任务,深刻了解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传承的现状,探寻出了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维系民族团结方面的发展途径,并将在未来继续阐述其优势和不足。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让民族语言繁荣生花,民族文化今人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