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乘车从铜仁市前往中寨镇,阳光和煦,一行人心情激动。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天气预报:多云,偶尔晴朗。我很喜欢这个表述,心里跟着默念了好几次,觉得说的也是人生。转头望向窗外,山间草木茂盛,葱葱郁郁,长长的隧道尽头,群山铺面而来。
初次见到这群孩子是在刚到那天的午后。刚过马路,就看见几个孩子趴在长凳上,在路边借着天光写作业。走进家门,租住的小屋昏暗。洗碗池旁立着一个7、8岁的小姑娘,正努力而又娴熟地洗着碗。屋子里并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
这让刚刚抵达的我们静默了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从彼此的目光中坚定了要与这群孩子同吃同住的决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在交流与沟通之中,我们给小小年纪独自生活的他们普及了生活安全常识、为他们辅导暑假作业……在辅导的时间里,孩子们总是聚精会神的,即使是最小的孩子,都能安安稳稳坐在凳子上,聚在小秦老师身边,一起拿着铅笔圈圈画画。他们的学习基础可能并不好,但是在辅导中,他们念英语单词的声音逐渐响亮,由一开始的害羞扭捏,变得自信起来。即使是话最少的那一个孩子,都在老师的鼓励声中,眼睛变得亮亮的,脸蛋也红扑扑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如是想。
暑期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给孩子们过了一个集体生日。大家围在一起,借着蛋糕上蜡烛的烛火,说出了自己的向往。大多数孩子说的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回家。”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孩子,轻轻说:“想以后走到山外面去,看看那边是什么。”无法描述那时的心情,仿佛小时候看过的纪实新闻真实浮现在眼前,这种感触如春风,润物无声,侵入毛孔;但也如一把重锤,直击入内心深处:用什么能留住这样的孩童的纯净与向往呢?
回答是:被看见、知识、陪伴、光亮……“少年心事当拏云。”临行前,大家都依依不舍,在最后的时候,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少年心事当拏云”是告诉他们,即使生活此刻多云,他们的心也应当在那乌云之上。
当我们把知识传递给他们时,即使是他们漫漫人生长河中短暂的几天,我都觉得像播撒出一颗种子。我想,我会在未来的每一天,期待着这些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冲破乌云的时刻。在贵州中寨镇,我们是脚踏在大地上的播种者,我们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仅是内心的发现和自觉,更是通过特定处境中的实践来实现一种真正富有意义的生活。
所有用来塑造一个人的方式中,环境最终决定了教育的质地。在贫瘠的大山里,教育作为最后一方净土,“纯净”是它的责任。“少年心事当拏云”,当我们清楚认识到“未来并不是平等的朝每个人打开的”之后,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我们不应作为社会教育的旁观者,而是需要去倾听黑暗中的声音。“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孩子亦然。他们也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灯塔和光亮,去穿越黑暗的隧道,冲破头顶的乌云。
离开的路上还是坐车,风景依旧好。我想起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听见他们的欢笑,记忆熠熠生辉,他们的淳朴与善良,友爱与坚韧,独立与自强,都成为我最珍贵的财富,让我敬畏与尊重。初见的印象是在街道旁认真写作业的他们。于是我想,每条街巷都是打开的书卷,这些小小的少年终将经受历练长大成人,书斋与街巷会遍布各自人生的交汇,展开更美的风景。而我、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感动与感悟,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去努力实现那个更美好的世界。
通讯员: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