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我观看,历史成就我观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要量,单靠抄写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读书的需求,至唐朝进,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雕版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盖印与拓碑方法结合演变...
7月26日上午10点,我们双博馆小队来到扬州双博观,亲身体验观看了解了雕版印刷术,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雕版印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广受国人和世界瞩目,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语),盛于明清。民国期间,由于西方石印、铅印技术的广泛应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虽然也有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稿本、善本被传刻,但已不再是印书的主体,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动至抗日战争前逐渐停歇。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论述雕版印刷时,也只是写到清代,民国时期的雕版印刷几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冠名“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以搜集,保护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扬古代雕版印刷文化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决议,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由国家图书馆与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馆,是一家以陈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实物、阐述雕版印刷技艺发展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对社会各界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这些时间点和事件 表明,当雕版印刷技术演变为雕版印刷技艺和文化遗产时,雕版印刷术承载的功能不再仅是信息传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书活动,流传千年的雕版印刷术恐怕就泯灭了。
经过这次暑假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字,发扬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永硕光辉。
时代发展我观看,历史成就我观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要量,单靠抄写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读书的需求,至唐朝进,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雕版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盖印与拓碑方法结合演变...
7月26日上午10点,我们双博馆小队来到扬州双博观,亲身体验观看了解了雕版印刷术,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雕版印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广受国人和世界瞩目,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语),盛于明清。民国期间,由于西方石印、铅印技术的广泛应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虽然也有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稿本、善本被传刻,但已不再是印书的主体,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动至抗日战争前逐渐停歇。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论述雕版印刷时,也只是写到清代,民国时期的雕版印刷几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冠名“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以搜集,保护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扬古代雕版印刷文化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决议,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由国家图书馆与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馆,是一家以陈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实物、阐述雕版印刷技艺发展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对社会各界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这些时间点和事件 表明,当雕版印刷技术演变为雕版印刷技艺和文化遗产时,雕版印刷术承载的功能不再仅是信息传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书活动,流传千年的雕版印刷术恐怕就泯灭了。
经过这次暑假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字,发扬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永硕光辉。
时代发展我观看,历史成就我观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要量,单靠抄写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读书的需求,至唐朝进,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雕版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盖印与拓碑方法结合演变...
7月26日上午10点,我们双博馆小队来到扬州双博观,亲身体验观看了解了雕版印刷术,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雕版印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广受国人和世界瞩目,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语),盛于明清。民国期间,由于西方石印、铅印技术的广泛应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虽然也有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稿本、善本被传刻,但已不再是印书的主体,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动至抗日战争前逐渐停歇。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论述雕版印刷时,也只是写到清代,民国时期的雕版印刷几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冠名“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以搜集,保护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扬古代雕版印刷文化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决议,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由国家图书馆与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馆,是一家以陈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实物、阐述雕版印刷技艺发展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对社会各界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这些时间点和事件 表明,当雕版印刷技术演变为雕版印刷技艺和文化遗产时,雕版印刷术承载的功能不再仅是信息传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书活动,流传千年的雕版印刷术恐怕就泯灭了。
经过这次暑假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字,发扬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永硕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