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民族非遗,韵百年——滁州市凤阳县楼西锣鼓艺术调研

发布时间:2024-07-14    阅读:
  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凤阳县当地的文化馆。“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长三角城市群。凤阳县因为坐落于“凤凰山”的阳面而命名。这里的名山胜水,孕育了内涵厚重的淮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农民皇帝朱元璋,造就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人,唱响了脍炙人口的“凤阳花鼓”。在凤阳这个小县城有着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惟妙惟俏的凤阳凤画,节奏欢快的凤阳花鼓,热烈奔放的楼西回民锣鼓等都为凤阳增添了不少的璀璨与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也是很有讲究的,要求这项技艺至少百年以上或者四代以上(或特殊三代百年以上)的传承,国家级每五年一次省批。由此可见凤阳县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得可贵的。先来说说让我们视觉上感受到震撼的“凤阳凤画”吧。“凤阳凤画”起源于明初,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凤凰为主题,造型独特,画工精细。凤画不仅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的色彩艳丽,手法细腻严谨,传递着民族文化基因和民间意识,表达着吉祥幸福的寓意。“凤阳花鼓”算是凤阳最为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了。凤阳花鼓也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因为凤阳花鼓的艺术影响,凤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它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最后来说说热烈奔放的楼西回民锣鼓,凤阳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从凤阳锣鼓中脱胎出的民间打击乐。楼西回民锣鼓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在民间文艺演出和节日歌舞活动中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喜爱。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广播艺术团慕名来到凤阳县,为常立波等演奏的楼西回民锣鼓曲牌《新十番》《锣鼓乐》录制音像,并将其制作成唱片在全国播放;1976年,上海交响乐团采访常立波,为其带领的楼西回民锣鼓演奏录制音像;1985年和1986年,楼西回民锣鼓曾被外国专家采访,并被录制成音像制品。2011年,楼西回民锣鼓被确定为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楼西回民锣鼓班子阵容整齐,乐器组合合理,配合默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楼西回民锣鼓的主要乐器有花鼓一个,大锣1至2面,大镖1至2副,小镑1副,云锣1至2面,锣十多面,另配一只约两米长状如唢呐的长管铜号,俗称“尖子”,演奏以鼓为主。鼓手在楼西回民锣鼓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楼西回民锣鼓演出大多在当地民间庙会、庆典及年节时候活动,演奏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复杂多变,悦耳动听。楼西回民锣鼓擅长演奏民间传统曲牌,主要有《大十番》《小十番》《小五番》《老五番》《十八番》。一番锣鼓即为一种曲牌,每套锣鼓的曲牌可以自由组合变化,交替演奏。 展馆内,张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楼西回民锣鼓的历史。告知我们凤阳县城镇楼西街是回民比较集中的居住地,因此楼西回民锣鼓班子成员全部由回民组成。楼西回民锣鼓技艺主要靠家族口授手教传承,且最早期时只在常氏家族内传授继承,因此,最早时期楼西回民锣鼓班子叫“常氏楼西回民锣鼓班子”。清末常家英是楼西回民锣鼓班子的主要鼓手,常家英将楼西回民锣鼓技艺于民国期间传于其子常立波。常立波十岁时即参加演奏,基本功扎实、技巧娴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楼西回民锣鼓有名的鼓手。楼西回民锣鼓技艺现已传承至常臻鹏老师之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并且传承,作为年轻一辈,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艺术。我们这次暑期实践的核心意义也正是在此!
  结束这次实践活动的前夕,我们决定在这座美好的小县城留下一场深刻的演出。我们也想为这座城市留下属于我们的闪耀时刻,成为这座城市当天绚丽的一幕。 民族乐器的同学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活”,质朴而动人的旋律,欢乐激昂的节奏。他们用音乐与街道对话,用旋律传递着梦想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奏,更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赞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街头的绽放。路过的行人,无不为之动容,被这充满激情的音乐所感染,共同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刻。民族乐器仿佛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声音,带着泥土的芬芳,诉说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温暖。这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耀眼的灯光。但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被这充满活力的音乐所吸引,在这一瞬间,我们可能真的在这个街道留下属于我们的光辉时刻了吧。这次的旅程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这个热烈的季节里徐徐展开。我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然而,时光匆匆,转眼间这段充实而精彩的时光已画上句号。但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成长,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