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德州7月22日(通讯员 徐恒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落实节水灌溉理念,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实践队前往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郑家寨镇进行系列调研、宣传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
当天上午,实践队员在郑家寨镇门楼徐村附近的农田进行随机调研,同时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及节水灌溉技术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册和宣传海报,向当地村民进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灌溉技术的推进程度。实践队员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田地,观察作物的长势分布,节水灌溉的部分设施——喷灌、滴灌地膜以及水表,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有了喷灌设备,浇地不仅省力还省水。”一位村民对实践队员说道,以前这里浇地都是大水漫灌,地这头儿已经水流成河,地那头儿却还干巴巴的,一亩地得浇80立方米水,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好了,每隔13米就有一个喷头,一个人就能干完上百亩地,500亩地不到一星期就能浇完。”实践队员在这一刻直观地意识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所产生的高效作用。

图为当地用于滴灌的管道设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珂 供图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当地散布着不少新修建的水井,水井上还有类似屏幕一样的东西,带着这个问题,实践队员前往当地的村委会。在了解目的后,当地村委会热情的招待了实践队员,同时对于我们的疑惑进行了解答,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新建的水井都安装了水电双控设施,当农户取水浇地时,可以对灌溉用水进行精准计量。“在农户刷卡后,井水就会沿着管道自动流入田间地头,屏幕上的用水量、用电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对实践队员说。走出村委会,实践队员分成小组前往周边村庄进行调研。其中一组实践队员在郑家寨镇穆家村田地中碰巧发现一位村民在刷卡取水时机井并没有反应,经了解,这位村民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不过,这位村民并没有对此手足无措,而是找出维修卡片,根据上面的联系方式找到负责管控这个区域的维修公司。没过多久,两位维修人员便赶到此地,一番检查后,发现是机井的灌溉控制器出了毛病,于是对其进行了更换,之后则一切恢复正常。“以前机井坏了得自己找人修,现在有专门的维修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就能修好,十分方便。”不过,实践队员了解到这些设施管护维修费用较高,并没有相关的补助措施,于是实践队员对此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了相关建议,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广泛认可。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村民对于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珂 供图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处滴灌带铺设现场,亲眼观看观看滴灌覆膜过程。在取得村民的许可后,实践队员亲身参与到工作现场,体验高度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运作过程。据施工人员介绍,铺设滴灌带的装置,导向轮应转动灵活,导向环要光滑,最好用薄膜缠住,使滴灌带在铺设中不被刮伤或磨损;滴灌带铺设,不要太紧,留有一定的富余便于自由伸缩,防止铺设过紧造成安装困难,同时,也不能太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实践队员不禁感叹这些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理论和实践知识十分丰富。
改变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节水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之后,实践团队将会继续聚焦山东省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模式,探寻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节水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图为心系农情实践队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