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探海岛遗韵,传文化风韵

发布时间:2024-07-28    阅读:
 中国青年网海口7月26日电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中发表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于7月21日前往海南省保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感受黎族纺染织绣的韵味,学习黎族纺染织绣这项技艺的相关知识,探索其保护与传承发展道路。
识技艺风采 感古之遗韵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纺织技艺,在絣染、双面绣和单面提花等方面呈现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并以口传身授方式在黎族妇女中世代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之际,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骆越人”迁入海南岛,成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纤维纺织衣裳。西汉时期,黎族棉纺业蓬勃兴起,精美的“广幅布”被征作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丝绵制作,“五色斑布”。宋代,黎族棉织坊业十分发达,工艺精良,品种繁多,五色斑斓的花纹图案,在中原地区久负盛名和深受喜爱。元代,黎族的棉纺织业发展到了兴盛时期,“黎锦光辉艳若云”,对江浙一带的棉纺织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七百多年前,民间世代相传的黄道婆,浪迹江海天涯,在海南崖州(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向黎族学习棉纺织技艺,结合实践进行改革创新,经过改进后的棉纺织艺形成一套“擀、弹、纺、织之具”提高纺织效率,成为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清代,黎族纺织业发展到了最鼎盛时期,黎族棉纺织名声远播,成为海内外重要的贸易产品。“黎饰、黎单、黎幕、黎布”“黎锦”等精品,价值之昂贵,“有十金一具者”远销于海内外。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还是区别黎族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在民间信仰、节庆、婚嫁、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观技艺风采 传古之遗韵
7月21日下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里的非遗村文化体验区。主要有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等主题博物馆。经过实践队员们的逐一游览,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这项手工技艺的独树一帜。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黎族人通过图案和符号在布料上记录历史、传说和生活点滴。因此,每一件织物都是黎族文化的缩影,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实践队员也认识到纺染织绣的过程是复杂而细致的。
首先,从选材开始,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织品,所以通常选用棉、麻等天然材料。接着是纺纱,黎族妇女使用脚踏纺车将松散的棉絮纤维质捻成线,用于编织。
纺纱编织成锦是纺染织绣的关键环节。黎族妇女们一般使用踞织腰机和脚踏织机。其中踞织腰机是一种最古老、最简单、传承时间最久、流行范围最广的织布工具。黎族织锦的的图案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不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染色是纺染织绣中的重要环节。黎族的染色技术历史悠久,自先民们懂得植棉用棉的同时,就已经掌握了染色技艺。黎族的各种染料都取之于自然。其普遍使用的染料分别为自然植物木本和草本染料、动物血液调制的染料、天然矿物制作的染料。染色尤以扎染为主,织物通过结扎成型、浸泡、染色、拆线、清洗晾晒等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绣制,这一步骤是在已经织好的布料上进行的。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尤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著名。
与此同时提到黎族纺染织绣这项技艺,便不得不提到“龙被”这一珍品,它集纺织、印染、刺绣、织造等多种技艺并融合黎汉织绣为一体,在黎锦中技艺最为突出、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实践队员在龙被馆中观赏了数幅龙被展品,无一不对龙被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曾表示“龙被是黎族和汉族纺织文化融合的产物,即黎为锦,汉是花,两者结合便是‘锦上添花’,代表黎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传技艺风采 继古之遗韵
在逐一游览后,实践队员采访了一位非物质手艺人——杨豹。实践队员详细询问了杨师傅所掌握的技艺的具体内容,深入了解了师傅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同时还深入探讨了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黎族纺染织绣的数字化进程等问题。
杨师傅表示传承人们与槟榔谷公司共同合作打造“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秉承“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进行“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发展多产业融合,比如开展“文旅+教育”等模式,将黎族纺染织绣这一传统技艺展示给大众,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到这一非物质文化。与此同时杨师傅也指出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是黎族纺染织绣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依赖于老一辈工匠的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书面教材;第二是时间的问题,工艺制作得精细往往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人们很少会找一单独时间学习这项技艺。第三是对于黎族纺染织绣学习的困难不仅仅是在于技术层面,还在于对黎族文化理解的深浅以及要拥有一个丰富的想象力。在谈及数字化发展时,师傅表示目前已经采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并邀请一些网红来进行打卡直播,发挥网红效应。同时景区官网上也开始了在线游览,为人们提供虚拟的游览体验,是促进黎族纺染织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方式。
通过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队对黎族纺染织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有了深刻认识,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黎族纺染织绣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的艺术性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黎族的历史文化。实践队员也学习到,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创新的营销策略,可以极大地扩展景区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前来了解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在现代化发展飞快的时代下,保护和传承非为物质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唯有坚守民族根基,才能托得起民族未来”。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性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其丰富的历史特性时还增添了一份现代化,使得人们更好的感受非物质文化的魅力。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微风觅道,心青年助跑

微风觅道,心青年助跑

“心青年”助跑活动是一项旨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无论是作为志愿者还是组织者,都可能引发深刻的感受。而

民有所响,泉力以赴

暮春有流苏胜雪,季夏有泉水叮咚,巍巍齐长城山脚之下、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部,有这样一个村落——响泉。响泉村群山环绕,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