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黎族“技”忆,揭秘非遗面纱
海南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这项技艺不仅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于一体,更在絣染、双面绣和单面提花等领域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借助工具纺轮和踞织腰机,在黎族妇女中代代相传,绵延不息。据史书记载,这项技艺已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堪称中国纺织艺术的瑰宝。从战国时期开始,黎族先民们便已经掌握了利用棉花纤维纺织衣物的技术,在元代达到了鼎盛时期,“黎锦光辉艳若云”,至清代更是发展到了顶峰,“有十金一具者”远销于海内外。
黎族人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传统纺染织绣这一古老技艺。黎族妇女使用纺染织绣技艺,借助纺轮和踞织腰机,织造出瑰丽华美的黎锦与服饰。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所织成的龙被是黎锦中的精品,体现了黎族该技艺的艺术成就。龙被是黎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蕴含着汉族文化的意蕴,其纹样丰富,包括龙、凤、麒麟等,反映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华夏祖先的敬仰,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展望。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所造就的黎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日常着装的选择,更是黎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与传承。每逢黎族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时,黎族人们都会身穿黎族服饰,体现了黎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黎锦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更是区别黎族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
探幽黎族古技,传承文化意蕴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里的非遗村文化体验区是一个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好地方。实践队员们在这里游览了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等主题博物馆,深刻感受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这项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实践队员也体验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的染色工艺。
染色工艺不仅是黎族人民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所染色的染料来源于自然,手法技艺独特。絣染,又称扎染,古称“绞缬染”是黎族特有的染织技法。扎经染色也可以归入绞缬工艺的范時,它是将整好经的丝线根据自身的想象力先进行扎染,然后再织造,这样织出的花纹因不能完全对色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很有特色。黎族染色技艺不仅体现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黎族染色技艺被运用到现代服饰上,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服饰。这也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们前来了解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亲身体验服饰制作。赋予古技时代化,这无疑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之一。
走进非遗世界,探索艺术传递之道
在游览完主题博物馆后,实践队员就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的现状对非物质手艺人杨豹师傅进行了一系列采访。杨豹师傅自幼便沉浸在纺染织绣技艺的文化氛围中,如今专注于该领域的染色工艺。从采访中实践队员得知,黎族手艺人们与槟榔谷公司共同合作打造“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独特的文旅产品,推动多元产业的相互促进。通过实施“文旅+教育”等创新模式,将黎族的纺、染、织、绣等传统技艺呈现给广大公众。借助亲身体验和现场考察的机会,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并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杨豹师傅表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力,积极展开宣传活动,邀请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红进行现场直播,以此激发网红效应,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在宣传的同时,也建立起官方网站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体验到黎苗文化。虚拟旅游有效的减少了实地参观的人数,减少了因游客过多展馆的文物面临破坏的威胁,文物遗产的保护通过在线游览得以促进。同时,杨豹师傅也表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方面还需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将其运用于黎族纺染织绣这一技艺当中,也就是将技术与技艺内容相融合,但又要确保技术应用不会破坏歪曲原有文化内涵。
通过此次的深入调研,实践队员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时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保护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