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传承红色文化 聆听上一代革命者的心声

发布时间:2024-07-29    阅读:
“党史辉煌,红韵传承”,为了深入了解红色文化,2024年7月29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团前往宁波市鄞州区黄鹂休养院开展“党史辉煌,红韵传承”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6月26日队长郑毅前往黄鹂休养院,与傅负责人对接工作,并对军休干部休养院进行调研。
      组长郑毅提前调研 组员胡椿铭供图
7月14日下午3点半,实践队员跟随傅负责人来到黄鹂休养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关于军队退休干部照片,再现了当年的军人风采,接着队员来到了休养院会客厅,见到了两位伟大的革命烈士,经负责人介绍,王仁德先生于1930年出生,48年1月入伍,曾参加过平津、辽沈、解放沈阳战斗,另一位军队退休干部,高鸣山先生,1931年出生,48年3月入伍,曾参加包围长春、解放沈阳战斗,湖南剿匪战斗。
               两位老爷爷的介绍   组员张展供图
实践队员们首先向两位老战士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问候,然后开始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围坐在老战士们的身边,认真倾听着他们讲述过去的战斗岁月。王仁德先生,18岁时便毅然参军,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军旅中度过,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他回忆起在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和解放沈阳战斗中的经历,描述了战友们英勇奋战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高鸣山先生则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另一代革命者,他的经历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如何在战场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那段历史的深深感慨。他特别提到了包围长春、解放沈阳以及湖南剿匪战斗的经历,讲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故事。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记录下了老战士们的讲述,还积极向他们提问,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革命历史的细节。他们的问题涵盖了战斗、生活、信仰等多个方面,两位老战士也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
除了战斗经历外,实践队员们还关心地询问了老战士们在战争年代的生活状况。王仁德先生回忆道:“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但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念支撑着。”高鸣山先生也补充说:“我们那时候的物资匮乏,但大家都很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在谈及信仰时,两位老战士都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他们表示,自己当初之所以选择投身革命,就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种信仰和热爱支撑着他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也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队员们在听到这些时,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表示要向老战士们学习,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访谈进行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都为这些英勇事迹动容,王仁德先生看到同学们被红军精神深深感染,想要送给他们自己的党徽,以示激励。然而,他了解到学生们目前都是团员,还未成为正式党员。于是,他赠送给了每个同学一本红军口述的书籍。高鸣山先生打开书籍,向实践队员展示了书中的珍贵历史照片,这本宁波抗美援朝老兵纪实,展现了在革命这段峥嵘岁月中许多可歌可泣宁德革命故事。高鸣山先生说:“虽然你们现在还不是党员,但你们身上已经肩负起了继承红色精神的责任。你们要永远相信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采访员们紧锣密鼓的采访 组员杜翰奇供图
最后,实践队员与两位革命先辈交流了关于这些革命事迹的感悟,并与他们合影留念,通过拜访学习,实践队员在两位先辈的回顾下,了解了那段不平凡的红色岁月,更加切身领悟到伟大革命精神,队员们表示,要做党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与党史心连心活动圆满结束 组员胡椿铭供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南京大屠杀:不可磨灭的民族伤痛

南京大屠杀:不可磨灭的民族伤痛

在历史的长河中,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陷入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 6 周的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