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团赴黔启程合影
启智·知识航标
支教期间,实践团成员深入侗寨苗乡,依托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聚焦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教育需求,将地方特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开设了一系列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科学素养的课程。成员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涵盖名著赏析、心理科普、科学实验等在内的50余节特色课程,力求以多样化、趣味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实践成果具象化、成效化,与孩子们共同筹办了一场文艺汇演,展现苗侗民族风采,搭建师生情谊桥梁。这场汇演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支教团队与当地村寨携手共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证。

支教团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倾听·童声调研
为深入了解岑埂村教育现状,精准施策,实践团深入岑埂村进行家访调研10余家,发放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问卷50余份。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精准帮扶”理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家长心声,全面掌握当地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旨在从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分配、学习环境等多个维度,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帮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趣味英语、科学使用网络等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模块,力求使每一次授课都能贴合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助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方面留守不留“憾”。
耕读·文化根脉
实践团前往侗族牛耕部落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体验传统牛耕方式,亲手学习非遗蓝染工艺,近距离感受到千年侗寨的独特魅力。在驻村书记吴晓的引领下,成员们走进苗族人家,欣赏苗族传统服饰与苗绣的制作工艺。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鼓楼的雄伟壮观、侗布的细腻纹理……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致力于将所学所感融入日常教学与社会服务中,为推动民族文化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支教调研团在玉叶家进行家访
对话·匠心传承
实践团深入侗乡腹地,与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以及扶贫先锋“有牛哥”——杨正熙书记进行深度访谈与交流,旨在记录侗族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其“创新融合之道”“实践教学之策”“数字传播之网”。杨正熙书记作为侗族牛耕部落的扶贫干部,讲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并分享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团通过与侗族非遗守护者的深度对话,丰富了自身对侗族文化的认知,更为今后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助力苗侗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铭记·红色镜鉴
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实践团成员们先后瞻仰了黎平会议会址、少寨红军桥和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度学习,追溯波澜长征壮举,铭记先烈英勇事迹。主张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成员们面向学生开展了系列红色文化课程宣讲,通过讲述杨志成、周文达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以及介绍红军长征和黎平会议的历史意义,旨在将红色精神植根于下一代心中,培养孩子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实践团成员金子涵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熔铸·实践基石
为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实践团与岑埂村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建立河海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模式,致力于提高支教效率,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帮扶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这一举措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持续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平台,也为当地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助力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茁壮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结语
河海大学“黔行侗韵”田梦支教调研团的此番征程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振兴与文化承传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教育公平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部署,田梦支教团将以实际行动持续助推民族区域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教育强国梦想蓄势赋能。

实践团成员刘沁原在讲授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