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台江县革一镇,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金灿灿的枇杷墙绘、清新自然的绿水青山,田间地头不时可见村民们套袋、采摘枇杷的身影……
革一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发展为产村相融、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乡镇,革一镇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正是科技、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为进一步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台江县革一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探寻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此次实践团共走访枇杷种植散户46户,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63份。
金黄枇杷映山间,乡村振兴绘新篇
作为治病养生的良药,枇杷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防止老化等功效。7月7日,实践团共计16人在指导老师孙媛媛的带领下赶赴台江县新江村开展枇杷产业调研。新江村作为台江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发展对象,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风土人情,积极发展枇杷产业。
(实践团参观革一镇枇杷种植基地)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新江村村委副主任杨家辉,同时也是新江村最大的枇杷种植大户,他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新江村枇杷产业的发展历程、枇杷管护技术、枇杷种植与产销以及品牌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参与调研的人员认真聆听种植大户的讲解并结合本村风力、温度、土质等实际情况,现场咨询枇杷适宜条件以及如何加强科学管护。

(实践团以枇杷产业对杨家辉主任进行采访交流)
实践团了解到,新江村目前枇杷总种植面积为一万余亩,重点种植品种为大五星枇杷。当地政府集中采购、发放枇杷幼苗,并提供免费肥料,由农户自行种植,并聘请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促进枇杷产业更为科学高效地发展。依托政府扶持,新江村每家每户每年至少增收2万元,最高可达10万元以上的盈利。

(实践团成员前往枇杷种植基地实地考察)
实践团还了解到,政府已逐渐接手枇杷的种植管理,后期也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新江村枇杷产业的发展。未来,新江村将加强枇杷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开发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枇杷深加工产品,继续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的销售方式,增加枇杷的销售量,更好地帮助村民实现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实践团与当地枇杷种植散户交流)
7月8日和9日,实践团到茅坪村枇杷白酒厂和台江县贵州苗家千烨酒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参观。据了解,每年6月左右,茅坪村枇杷白酒厂将统一收购村民手中滞销的枇杷,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酿成度数不同的枇杷酒,销往外地。台江县贵州苗家千烨酒业有限公司则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以枇杷为主的不同果汁及罐头类制品。

(实践团到访当地枇杷酒厂)
金黄药材天地间, 乡村振兴铸新篇
种下黄精换来金,乡村振兴添引擎。实践团于7月8日到访台江县革一村村委会,向革一村党支部书记韩劲松深入了解革一村黄精种植情况,就黄精种植过程和生产、销售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韩劲松向实践团介绍到,黄精喜阴湿、耐寒,革一村土地肥沃,水分充足,适宜黄精生长。革一村的黄精种植为驯化苗种植,由机械开垦,兼以人工施肥、灌溉、除草,三年左右成熟、收获,直接由承包公司统一收购。革一村在2018年种植黄精四百余亩,2019年至2020年新增一百余亩。黄精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当地村民,尤其是脱贫户提供了更充足的就业岗位,他们主要从除草施肥的务工、闲置土地流转、利益分红中获取收入、改善生活。黄精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而革一村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合黄精生长,发展黄精产业链,对当地乡村振兴有巨大推动作用。
韩劲松还提到,革一村黄精种植与销售全部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缺少中药材方面的专业指导,对黄精的深加工技术不成熟,无法深度挖掘黄精潜在价值的问题。除此之外,在黄精种植过程中,还存在有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难题。

(实践团以黄精产业对韩劲松书记进行采访交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未来,革一村将积极引进人才,对当地村民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村民对黄精种植以及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黄精深加工产业链,深挖黄精附加价值,开发更多具有市场潜力的黄精产品,为当地带来更大收益。

(黄精种植基地)

(实践团前往黄精种植基地实地调研)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国家开始实行乡村振兴政策以来,革一镇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实践团对当地枇杷、黄精产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地凭借其独特的枇杷、黄精种植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革一镇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卢锦姣 周柳川 周仁建 来源:怀化学院生物兴农先锋志愿服务团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了解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传承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宝贵精神,2024年7月7日上午,“青鸟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清澜溯源调研团代表于2024年7月23日正式前往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开启
近日,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实践队前往贵州省息烽县红色圣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深入了解息烽集中营的红色历史,缅怀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智慧与情感的深邃表达。在这些活态传承的宝藏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
山东大学(威海)“古韵新声,匠心筑梦”团队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目前完成第一步线下调研后正在进行后续的软件开发的市场分析。
“丹青绘世情,文明耀古今”,绘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切身感受日照农民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