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非遗光彩照乡村 文化传承在行动——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携手非遗传承人共建非遗美育夏令营

发布时间:2024-08-07    阅读:

非遗光彩照乡村 文化传承在行动

               ——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携手非遗传承人共建非遗美育夏令营
 
 
         华夏文明流淌至今,源远流长。习总书记讲话提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推广客家语言和文化,2024年7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携手东莞市级非遗传承人——塘厦客家山歌第三代传承人廖小连老师,为东莞市塘厦镇林村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门别开生面的非遗美育分享课。
 
         廖小连老师以一曲悠扬动听的客家山歌拉开了活动的序幕,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紧接着,廖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除了塘厦客家山歌第三代传承人这一光荣称谓之外,她更是一位非遗导师、一位屡获殊荣的演唱家。在2021年第四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中,她获得了优秀奖;2022年,她以原创客家山歌《山歌献给二十大》荣获塘厦“创想”音乐创作大赛金奖;2023年,她演唱的《山歌唱出喜事来》更是在东莞市客家山歌大赛中一举斩获银奖。
 
图1:廖老师演唱客家山歌
 
        紧接着廖老师通过生动的课堂,带我们缓缓推开了客家文化的大门,走进了多彩多姿的客家世界。廖老师在回溯客家渊源时提到,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带,经六次大迁徙至南国,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汉族分支。在客家建物特色方面,廖老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客家土楼的构造和装潢特色,这种特别的居落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更凸显了客家人团结一心、和睦共居的生活理念。在提及客家菜品时,廖老师并逐一刨析了客家经典菜肴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她还展示了结合美观以及实用价值的客家服饰,其中客家女性在夏日所戴的“凉帽”是典型代表。
                                     
图2:廖老师介绍客家渊源
 
        与此同时,廖老师还在现场用客家话对孩子们进行了客家常见用语的教学,并深入阐述了客家方言的独特性及其在客家文明中的重要性。正如客家祖训所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廖老师特别强调,客家话见证了客家人独特的沟通方式,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发音习惯,是汉语与多种方言融合的活化石,是世界璀璨语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廖老师详细介绍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并对孩子们进行了客家经典山歌的逐句教学,客家山歌的魅力和情感在教与学的传递中展露无遗。
                                          
图3:廖老师进行客家话教学
 
     在课堂结束之前,廖老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并提出期望和寄语。廖老师表示,借望于此次活动,林村的孩子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这份文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唯有大家共同努力,客家文化才能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廖老师还邀请在场听众分享学习心得。孩子代表表示,参与此次客家文化课堂是一次非常难忘且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学习客家语言和文化,他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他的知识,也让他深感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图4:学员分享课堂心得
 
   实践团队长表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他希望在此类活动的培育和教化下,同学们能增长自身才干,并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行动中来。实践团将不断致力于组织非遗美育课堂,助推百千万工程走实走深,推动乡村非遗项目持续传承,以文化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师学子的力量。
 
                              
图5:合影


   随着活动圆满落幕,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成功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也为塘厦镇林村社区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与更多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深入推广非遗文化美育,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