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非遗知古韵,笃守传承识匠心
在腾冲这片土地上,荥阳油纸伞以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瑰宝。团队成员前往腾冲市固东镇,深入探访了荥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郑传辉师傅,近距离了解并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从破竹、磨伞头、削伞骨到穿伞、裱纸,所有步骤均由郑师傅一人完成,郑师傅悉心向团队成员演示了整个油纸伞制作流程。团队成员见证了油纸伞从质朴竹材到精美成品的蜕变过程,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在旅游业浪潮兴起之下,旅游经济发展带动非遗文化走向大众,让手艺人的生计与情怀共存在当下成为可能。郑师傅特地制作一批素伞,供游客自行绘制伞面。这不仅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到了油纸伞制作的乐趣,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非遗文化的距离,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团队成员在亲手绘制过程中更对非遗传承人的恒久坚守感到敬佩。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刘家寨,与第5代皮影戏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腾冲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之一,历史悠久,并在在传承与创新迸发新的生命力。据传承人介绍,腾冲皮影戏在题材内容、形象绘制上进行突破创新,用传统的演绎方式为皮影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皮影戏这一深入当地文化血脉的非遗艺术再次绽放光芒。
第三站,团队成员前往了马站乡三联村碗窑自然村,探访了腾冲土陶的第二十一代传承人。传承人详细介绍了土陶的历史渊源、种类特色及发展现状,展现了腾冲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的积极努力与显著成效。土陶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土陶作品,还为研学活动提供了实践基地,促进了非遗文化与新时代青年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阅尽民族品多元,促进交流悟相融
团队成员来到司莫拉佤族村,新奇体验不一样的民俗风情。相传,在西汉年间,佤族人迁至腾冲,几经辗转奔波,终落址清水乡。几百年间,佤寨人民在这方明净的水土里繁衍生息,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并逐渐融合白、昌等少数民族,共同绘出山水相依的人文生活画卷。牛作为中寨人民心中神圣的吉祥物,被佤族人用于装饰墙面。造型简洁,黑色为象征,散落在大街小巷,散发着古老神秘的气息。沿着古朴的街道继续深入,映入眼帘的是苍拙的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馆内摆设着佤族祖先遗留的农耕痕迹和历史渊源,置身其间,仿佛回到那刀耕火种、不留遗粟的远古年代。在此仍可以完整地了解佤族婚、丧、嫁、娶独特的祭祀仪式和以四个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领略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灿烂魅力。

凝思遗址缅英灵,奋勇争先植豪情
红旗漫卷,烽火流金忆峥嵘。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最终收复中国抗战以来第一座城池——腾冲。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滇西抗战纪念馆应运而生。陵园内遍植苍松翠柏,廊沿上碑石林立,庄严肃穆。纪念馆展览内容分“驿路商旅翡翠诚”“救亡的呐喊”“859个日日夜夜一腾冲抗战”“炮火中诞生的大动脉”“历史的丰碑”五个部分,珍贵史料结合声、光、电等现代化媒体技术,完整再现了腾冲人民走过的“苦难——觉醒——胜利”的革命历程。在展厅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刻雕塑,重塑腾冲军民浴血奋战、矢志卫国的壮烈场景。团队成员与铜像凝思遥望,时岁默声,雕塑上英雄坚毅果断的目光流露高涨的反压迫反日寇的爱国热情,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下,南京审计大学云开远寻腾团队将持续聚焦腾冲地区非物质遗产文化、多民族文化以及红色抗战文化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挖掘腾冲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性地开发文创产品,推动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团队也将携手当地社会实践基地共同推进研学旅游产业,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为腾冲增强乡村振兴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产业振兴力,共绘宏伟蓝图、注入“腾”飞的青春活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