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叶朤龘实践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开展社会实践。为了给予当地壮族留守儿童关爱与陪伴,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多彩缤纷的假期,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号召,实践队队员组织了一场以“绿动心灵,守护成长”为主题的绿色暑期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于垃圾拾捡与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共同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田间捡拾初体验,绿色环保走在前
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领他们拾捡田间垃圾编织一个“绿色”环保的多彩假期。在当地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队队员将一群可爱的壮族留守儿童集结在一起,首先向孩子们简述了今天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分发了垃圾袋和垃圾钳等拾捡垃圾的工具并详细讲解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图 1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分发拾捡垃圾的工具 通讯员 王方玉 摄
准备完毕后实践队队员带领孩子们沿着乡间小道和农田边缘仔细搜寻散落在田间的垃圾,利用实物教学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被遗弃在田间的塑料瓶、废纸屑等常见垃圾并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将垃圾捡入垃圾袋中,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垃圾对土壤、水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孩子们对环保的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从模糊变得清晰。

图 2 实践队员手把手教导孩子拾捡田间垃圾 通讯员 赵庆荣 摄
垃圾分类大课堂,环保行动我在行
结束上述垃圾捡拾的活动后,实践队队员护送孩子们安全返回出发地,并寻找空旷场所为孩子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大课堂。
首先,实践队员通过提前绘制好的垃圾分类标志为孩子们介绍应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为孩子们展示实际生活中带有不同垃圾分类标志的垃圾桶的图片。

图 3 实践队员为孩子们介绍不同的垃圾桶标识 通讯员 赵庆荣 摄
紧接着,实践队队员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顺序,依次为孩子们介绍各种类型垃圾的分类依据,并列举该类型垃圾中的常见垃圾。在介绍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孩子们都积极配合实践队员,在实践队员列举垃圾分类中的常见垃圾类型时,对垃圾的分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主动询问实践队员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属于什么类型。此外,实践队员还与孩子们进行了垃圾分类抢答游戏。该游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让孩子们回答各种垃圾属于什么类型。游戏旨在巩固孩子们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相关知识对垃圾进行分类。
最后,实践队员对本次活动讲解的垃圾分类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同时带领孩子们对捡拾到的垃圾进行分类,将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垃圾分类课堂结束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对环保行动是最在行的。
争做环保小卫士,教育成效初显著
实践队员在带领孩子们完成上述活动之后,对参与此次活动的孩子进行了采访,从而了解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
在对一名男孩采访时,实践队员提问道:“如果手上有一个塑料瓶,我们应该放到哪个垃圾桶里面呢?”孩子准确的说出:“要放到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里面!”在谈及此次垃圾分类捡拾以及知识学习的收获时,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前由于父母不在家,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要怎样分类,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不高,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不同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处理方式,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现在是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之后将会主动捡拾生活中遇到的垃圾,保护绿色环境。

图 4 实践队员在对孩子进行采访 通讯员 王方玉 摄
通过此次以垃圾捡拾与分类的为主要内容的“绿动心灵,守护成长”暑期实践活动,该地区的部分壮族留守儿童不仅对垃圾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相信在未来,他们一定会作为环保小卫士,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虽然此次活动时间有限,但实践队员们相信,他们为孩子送去的关心以及教育,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推动钦州市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队队员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更多人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环保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构建美丽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讯员(黄蕾妃 王方玉 赵庆荣)
作者:黄蕾妃 王方玉 赵庆荣 来源: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