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东石油图为化工学院“星”之所在实践团调研剪影
盛夏骄阳,“进汕”尽美。围绕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2024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星”之所在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在田园大地上探索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内涵,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百千万工程”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学理论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思维仅存在于大脑中,没有或者不会在实践中运用,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效果。
以品牌项目赋能乡村振兴。依托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南澳苦瓜具有珠粒饱满、色翠味甘等特质,口感极佳。而现阶段,南澳苦瓜产业发展存在“社会面了解程度不广”、“单一作物销售利润低下”、“销售渠道较少”等痛点。所以实践团的核心工作之一则是利用南澳苦瓜打造品牌项目,探索“苦瓜+”链条,拓展销售渠道。一方面,与深圳驻汕头帮扶工作队、各级政府、村居委形成强大合力,深入推进南澳苦瓜发展的前端种植、中端深加工、后端销售的全链条式发展工作;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以电商直播的方式推介当地特色苦瓜深加工品,例如苦瓜茶、苦瓜酒、苦瓜柠檬饮料等苦瓜农产品,同时以“苦瓜采摘”、“红旅历史”等文旅体验项目为抓手,构建“电商+文旅+农产品”的有机圈层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委工作人员研讨直播细节
图为南澳苦瓜产品推介直播现场
以群体智慧精准发挥联动力。实践团成员将纸笔“带入”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调查农户的苦瓜种植情况、游客对南澳苦瓜的了解程度,并通过专访深圳驻村帮扶队宫前农村第一书记罗杰同志、宫前农村村委会主任蔡锦标同志等,对现阶段南澳苦瓜种植的宏观情况有了更深更细的认识。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与汕头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进行深度交流,构建“校+校”、“队+队”的双力聚合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专访深圳驻汕头帮扶工作队宫前农村第一书记罗杰同志
图为与汕头大学百千万突击队成员进行交流
在“人本”精神中厚植发展土壤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百千万工程”要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要帮助群众学知识、添技能、长本领。
科普强信心,宣传入人心。调研实践当中,团队成员入户开展党务工作知识、宫前农村村务、消防安全知识、苦瓜农产品等多方位宣传,将知识带进社区、带进村委、带进家庭、带给群众。这些理论化的知识通过青年们“通俗化”、“口语化”、“家乡话”的讲解,村民们安全意识更高了、发展信心更强了,“社群支持”屏障也就更坚实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入户宣传
党建带团建,发挥联动力。实践团以党建为引领,以团建为引擎,通过“党员+团员青年”的参与模式,在“百千万工程”实践当中增强了党群、团群关系,还提升了实践团青年成员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看到,实践团成员身上那股‘年轻人’的韧劲和朝气,这也是乡村振兴所迫切需要的。而党建和团建的有机结合,恰恰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宫前农村村主任、中共党员蔡锦标同志说道,“只有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团建的联动效应,才能激发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在家乡青年人才与“百千万工程”中实现“双向奔赴”
“不论树的影子多长,根永远埋在土里。”事实上,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摆脱困顿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困顿。“作为一名汕头人,我非常希望家乡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所发展。”实践团负责人林齐萱表示。
聚焦人才,共建品牌特色。成员们以品牌项目为引领,探索后宅镇苦瓜产品新发展模式,着眼于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发展等领域,以“社群支持+青年力量”的坚实屏障,与后宅镇政府、宫前农村村委、南澳县各司局对接,在生动的实践中将所学所感转化为情系汕头、聚力南澳的内在动力。
成员们走访调研剪影
献策家乡,助谋发展蓝图。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与村委工作人员、种植农户一起“歇歇脚”、“喝杯茶”,在融洽的氛围中建言献策。通过交流,成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村务宣传、人才培育、经济发展等内容提出了不少金点子、好建议。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委工作人员的座谈会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也是“百千万工程”背景下的生机力量。接下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星”之所在实践团将持续赋能“百千万工程”,以绵薄之力推动汕头南澳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图为实践团与宫前农村村主任蔡锦标(左四)、村两委柯秀莲(右三)合影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