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纫秋兰以为佩,翼小康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4-09-03    阅读:
 

7月22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云龙山下试春医”徐州小分队前往徐州市贾汪区王秀英中药香包非遗文化传承所在地,采访王秀英中药香包95后传承人孙歌尧,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等诗句,印证了香囊的悠久历史。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香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香包形式。徐州香包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从药用价值上来看,徐州香包内料由20多种中草药配比研磨而成,有着驱蚊除虫、抵抗病毒、预防感冒的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中医药非遗传承----徐州香包的传承现状以及中医药发展现状,团队成员对传承人孙歌尧进行了采访。

王秀英中药香包传承人孙歌尧向团队介绍了她的非遗传承经历,从耳濡目染,到第一次接触香包制作,再到如今守正创新,一步步脚踏实地,将徐州香包带去更远的地方。同时,她还为团队分享了自己在徐州香包传承教育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措施和个人贡献。此外,实践团还了解到王秀英香包已经作为一项乡村振兴项目,带领着马庄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去年,该项目带动600多位村民实现创业再就业,年产值近1000万元。

最后,传承人孙歌尧向实践团讲解了徐州香包制作流程,并带领实践团成员切身体验徐州香包的缝制。从最初的中草药配比、研磨成粉,到布料的刺绣、剪裁,再利用棉花填充其内部进行塑形,辅以一针一线缝合包边,最后加上中国结、珠链、流苏作为配饰,一个完整的香包就制作完成了。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欲达”。本次薪火实践团徐州小分队之王秀英中药香包走访顺利结束。在此过程中,团队不仅体会到了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的独特文化底蕴与其背后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更在深入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一代又一代传承者为此付出的匠心传承、从一而终的贡献。
 
观千秋,“知从所来”方能保持定力,众多中医药非遗项目为中华民族上下千年的国民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养生之法与独到的治疗手段,亟待更多力量对其保护、挖掘与传承;鉴当下,“识其所在”才能保持清醒,作为新一代传承者,应明鉴该项非遗的生存环境与传承现状,确定自身价值定位,分析其面临的潜在机遇与挑战;望未来,“明其将往”才能坚定信念,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增强影响力度,努力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最优路径,取其精华、守正创新,助其融入现代春风,是中医药人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