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财学子“三下乡”:非遗进校园,候鸟悟扎染
7月12日,在温暖的阳光洒满校园的午后,守护行动实践团的周老师为小候鸟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扎染艺术实践课。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美术活动,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小候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让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随着周老师轻柔的话语,一段关于扎染的传奇故事缓缓展开。扎染,古称绞缬、扎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利用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色彩自然、图案变幻无穷,蕴含着朴素而真挚的美。

图为周老师展示操作过程。通讯员 单彤彤 摄。
在听完周老师的介绍后,小候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他们迫不及待地摆弄着桌上各式各样的材料:白色的棉布、五彩斑斓的染料、橡皮筋、夹子,还有保护双手的手套。周老师耐心地指导小候鸟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并逐一介绍了每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有序地进行操作。实践环节正式开始,小候鸟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材料,开始了他们的扎染创作之旅。有的孩子选择将棉布折叠成各种形状,再用橡皮筋紧紧缠绕,仿佛在给布料编织一个个神秘的梦境;有的孩子则大胆创新,利用夹子、小木板等工具,创造出独特的图案和纹理。在染色过程中,小候鸟们更是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随着染料在布料上缓缓渗透,一幅幅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扎染作品逐渐显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涂料香气,使人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

图为生活老师辅助教学。通讯员 单彤彤 摄。
染色完成后,在守护行动实践团其他生活老师的帮助下,周老师将小候鸟们完成的作品晾干,此时小候鸟们围坐在一旁,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悠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期待与想象。终于,所有的作品都晾干并呈现出了最完美的状态。在成果展示环节,小候鸟们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有的孩子说:“我觉得扎染就像画画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则感慨道:“原来传统工艺也可以这么有趣!我以后还想学更多!”听着孩子们纯真的话语,老师们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实践课,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活动。

图为班级扎染大合照。通讯员 单彤彤 摄。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这次扎染艺术实践课也缓缓落下了帷幕。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用自己的小手绘制出了五彩斑斓的扎染作品,更绘制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定会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延续下去,让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