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手作花馍,传承非遗之光

发布时间:2025-01-18    阅读:
传媒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手作花膜,传承非遗之光
   近年来,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各类非遗项目逐渐从尘封的历史角落走向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丰富智慧的项目,不仅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更在人们心中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花馍中不中队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以亲手制作非遗花馍为主题,希望通过亲身体验,让参与者对这项传统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非遗花馍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还能深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邀请经验丰富的非遗花馍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以及精心挑选制作材料等。1月11日活动当天,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二月二农场,充满期待地开始了这场文化之旅。首先,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非遗花馍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我国古代民间,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寓意,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花馍,又称为“面花”,不仅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关中等地的花馍更是出名。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着,老师精心演示了制作花馍的精湛工艺,每一个步骤都显得格外考究。从最初的和面环节,老师细致地讲解了水和面的比例,以及如何把握和面的力度,使面团达到最佳状态。随后,便是至关重要的发酵过程,老师耐心地指导大家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面团能够充分发酵,而不会过度或不足。
然后,老师手把手地教授揉面的技巧,让面团更加光滑、有弹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揉面的力度和节奏都需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花馍的口感更加细腻。随后,便是充满创意的塑形阶段,老师展示了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做出漂亮的形状,实践队员们用筷子、剪刀和切刀给自己的馒头塑形,把自己做的馒头变成了元宝、兔子、柿子和刺猬的样子。
   不仅如此,老师还详细介绍了上色的技巧,如何使用天然食材如红曲粉、绿矾等,为花馍增添鲜艳的色彩,使之更具观赏性。最后,在蒸煮环节,老师细致地讲解了火候的控制和蒸煮时间,以确保花馍熟透而不变形。在等待馒头蒸煮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二月二农场,队员们不仅领略了花馍制作工艺的精湛,还了解到了木刻年画、中国糖画、京剧脸谱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让大家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也提醒队员们有很多非遗等着大家去创新和传承。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制作花馍,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仅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深刻地领悟到了“民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道理的丰富内涵。通过对面粉的揉捏、雕刻和蒸煮,将简单的食材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每一笔勾勒,都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总之,非遗花馍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它凝结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大家都有责任将这份珍贵的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展望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关注各种非遗文化,不仅限于花馍,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技艺。也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如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撰写文章、制作PPT等,向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曲阜师范大学“花馍中不中”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盘活文旅资源,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盘活文旅资源,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5日电(通讯员 朱叶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焕发出全新

解锁文旅密码,开启乡村振兴新程

解锁文旅密码,开启乡村振兴新程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5日电(通讯员 朱叶雯)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青禾护乡实践队在1月15日走进位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