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的第一站是二月二农场王哥庄花饽饽非遗文化体验馆。刚踏入体验馆一股浓郁的麦香便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花饽饽”,它们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宛如一件件艺术品,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实践队成员开始了参观学习之旅,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花饽饽”的历史渊源。原来“花饽饽”是崂山地区特有的面食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饽饽”,用以庆祝和祈福。随后,传承人带领大家参观了制作车间。在这里,团队成员亲眼目睹了“花饽饽”从和面、揉面、塑形到蒸制的全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塑形环节,传承人手法娴熟,几笔便能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图案,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故事,都能在他们的巧手下得以再现。
在了解完“花饽饽”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实践队成员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来。在专业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从最基本的和面、揉面开始,逐渐掌握了塑形的技巧。虽然初次尝试,但每个人都十分认真,力求将自己的作品做得尽善尽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制作了四种简单的花样——兔子、刺猬、元宝和柿子。这些形态各异的“花饽饽”终于出炉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饽饽”,大家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动手制作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对“花饽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人分享了他们的技艺传承之路,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和挑战时坚持与创新这一传统技艺。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