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的第一站是二月二农场王哥庄花饽饽非遗文化体验馆。实践队成员开始了参观学习之旅,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花饽饽”的历史渊源。原来“花饽饽”是崂山地区特有的面食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了解完“花饽饽”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实践队成员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来。在专业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从最基本的和面、揉面开始,逐渐掌握了塑形的技巧。虽然初次尝试,但每个人都十分认真,力求将自己的作品做得尽善尽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制作了四种简单的花样——兔子、刺猬、元宝和柿子。动手制作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对“花饽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人分享了他们的技艺传承之路,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和挑战时坚持与创新这一传统技艺。在交流过程中,实践队成员还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花饽饽”已经从传统的节庆食品逐渐转变为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上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面食文化。
为了将“花饽饽”文化以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实践队还利用现代文化形式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他们拍摄了微视频,记录了整个探访过程,从参观学习到动手制作,再到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交流,每一个细节都被生动地记录下来。同时,团队成员还撰写了新闻稿,将“花饽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传递给更多的人。实践队还积极探索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他们结合新春佳节等传统节日,将“花饽饽”与现代审美、时尚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花饽饽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花饽饽”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尚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关于青岛崂山非遗“花饽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深入探访和学习,“花饽饽”这一传统面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