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聚焦光伏整县推进 解码绿色建筑密码--湖南科大硕博团队赴冷水江经开区开展光伏项目技术服务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为落实国家“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政策要求,践行《城乡建设碳达峰方案》中“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方向,7月5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博科技服务团能源评估组赶赴冷水江市经开区分布式光伏项目指挥部,围绕“光伏效率提升+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技术检测与方案优化。团队携带热成像仪、电气检测装置等专业设备,以“技术问诊”模式为基层光伏项目提质增效,推动新能源与建筑节能的深度融合。

▲太阳能光伏场现场图
        正午阳光下,光伏板阵列泛着银蓝光泽,尽管现场温度偏高,团队成员仍然迅速布置仪器,在光伏站现场启动检测。光伏板温度过高会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团队成员选择在当日温度高峰时间段对光伏板表面温度进行检测,避免光伏发电效率衰减过大。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光伏板表面最大温度约为65℃,未超出组件耐受极限值。但根据“温度每提升10℃,转换效率下降0.4%”的行业规律,高温时段光伏最大效率损失约2.4%。为此,团队成员提出建议,后续可采用PVT一体化装置,即光伏光热一体,在光伏板下面布置水管,同时兼顾加热和为光伏板降温功效。
        而后,在光伏场办公室,团队成员通过电气检测装置对不同用电装置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各个用电装置参数符合规范要求。然后,团队成员在建筑内墙和外墙进行了温度测量,发现指挥部外墙与内墙温差达12℃,隔热性能较差。团队成员提出建议,为降低建筑能耗应该选用隔热材料,进一步增加建筑墙体热阻,同时可考虑在房顶增加隔热层,降低建筑接受的辐射强度。在检测过程中,罗老师结合《城乡建设碳达峰方案》解读:“建筑保温性能是典型的建筑能耗痛点,通过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既能利用光伏板遮阳降低墙体温度,又能发电节能,是实现建筑领域碳减排的重要路径。”
▲能源组团队成员测试光伏板性能
        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整县推进”试点工程,已接入区域能源网,年发电量达15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00吨。团队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分析:“分布式光伏作为能源体系的‘毛细血管’,其与建筑场景的融合正是‘源网荷储’基层实践的关键一环。”现场可见,在非居住区域,光伏板布局与山体朝向形成科学适配,而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发现在人员密度较高的居住区域已尝试将光伏板作为屋顶遮阳构件,说明太阳能的使用已经初具规模,也初步体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变化趋势

团队成员进行能源安全检测
        此次调研交流是对国家“双碳”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分布式光伏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与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后,可实现“发电-用能-储电”的本地化循环。团队成员在检测报告中写道:“从光伏板的纳米级材料优化到建筑墙体的毫米级保温设计,绿色转型需要兼顾宏观政策与微观技术,高校科研必须走进项目现场,才能让‘双碳’目标在城乡建设中真正‘落地生根’。”冷水江经开区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整县推进”试点工程,其技术升级经验将为区域新能源推广提供示范。团队指导老师罗老师表示,研究团队未来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建立“高校技术支撑+地方项目落地”的协同机制,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深化合作,为城乡建设碳达峰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科大方案”。
 
编辑:李谦 黄梦超 孙鑫 李瑞航 罗瑶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