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赴南京市探索历史文化实践小分队走进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在青砖灰瓦的历史院落中开启红色文化实践之旅。这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静卧于梧桐浓荫下,作为国共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地,七十九载岁月未曾磨灭其承载的革命风骨。

图1 小分队合影
推开黑漆木门,周恩来同志1946年铿锵宣言“只要不背叛人民,永远依靠人民,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一定会有出路!”赫然呈现于誓言墙(图4)。斑驳字迹如刻入砖石的信仰密码,与展厅中央的《中原解放区示意图》形成时空对话。这幅泛黄的战略地图(图3)配合动态沙盘,无声演绎着解放战争时期民心向背的历史逻辑。
移步东厢房,“健康生活站”展区完整复原中共代表团简朴生活场景(图2)。磨损的钢丝床、褪色的搪瓷缸、周恩来批阅文件时使用的煤油灯,构成革命者“睡钢丝床干天下事”的精神图腾。展柜内一本1946年工作日志定格关键历史节点:7月15日记载“彻夜修改《东北停战协定》草案”,8月23日标注“接待第三方面人士座谈”,泛黄纸页间奔涌着扭转时局的智慧激流。

图2 小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今年新设的“人民至上”主题展廊,以数字长卷形式呈现百份群众写给代表团的信件。其中1946年9月苏北农民王德胜的血书“把土地还给我们”,与誓言墙宣言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从历史文物到精神符号”的转化,使该馆年度参观量突破10万人次,青年群体占比达65%。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持续探索红色资源活化路径。2025年推出的“云上梅园”数字工程,通过3D扫描技术将文物转化为可交互数字资产。访客扫码即可聆听周恩来谈判讲话原声,或在虚拟会议室参与历史推演。这项耗资千万的数字工程,藏着令人动容的细节。技术团队从苏联纪录片《中国的曙光》里逐帧提取周恩来影像,经AI修复生成4K全息投影;又将代表团收到的412封群众书信录入语音库,参观者朗读任意信件,系统即刻匹配历史回响。开馆半年,“云上梅园”已吸引32万人次线上访问,其中00后占比达58%。
“我们正在筹备长三角红色场馆联盟。”馆长介绍,“计划联动上海周公馆、重庆红岩村,打造‘谈判岁月’主题数字联展。”这种创新传承模式,使青砖院落里的革命火种,正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3 小队成员向游客科普介绍
当夕阳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的瓦檐镀上金边,誓言墙前仍聚集着凝神阅读的年轻面孔。那排魏碑体宣言在暮色中泛起微光,与展厅内周恩来的煤油灯影像隔空辉映。七十九年前照亮谈判桌的灯火,此刻正通过"云上梅园"数字工程,在千万手机屏幕间流转成星辰。这座院落始终在证明:镌刻在青砖上的"永不背叛人民"誓言,终将在每一代人的心田燃成燎原之火——这是穿越时空的信仰接力,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最澎湃的心跳。

图4 纪念馆中的周总理语录
作者:郭莲秀 李晴 陈晓凡 姜子言 王宇彤 来源: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