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信”之所向支教团:西部教育田野上的梦想播种者

发布时间:2024-07-27    阅读:

“风携盛夏,光照盎然。“7月4日,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曹凡老师率领,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物理学院及法学院的十一名学生,组成了“信之所向”图木舒克支教团,他们跨越四千公里的距离,从江苏南京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图市二中),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梦想夏令营,在祖国边陲的沙漠绿洲中,传递着东南大学的至善精神。

“信之所向”支教团成员们历经2轮选拔与说课展示,经过近十日的精心筹备,设计了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趣味科普、劳动教育、科技前沿、非遗传承、生涯规划等多个领域的30余门课程。他们通过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学会创新,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艺术素养,拓宽精神视野。

篆刻,以篆书为字,以刻为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志愿者代玉洁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篆刻》这一门古老艺术,共同追溯篆刻的历史、了解篆刻的用途、学习不同的技法,感受篆刻的魅力。从商周到明清,师生们一同漫步篆刻的演变之路,透过一方方小小的印章,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亲手制作出专属印章,深切体验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韵味。

代玉洁老师指导同学进行篆刻

图|代玉洁老师在指导同学进行篆刻

同时,另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课堂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的李彦希老师,为学生们呈现了《一扇一世界》的漆扇制作课程。她详细介绍了漆扇的起源与制作过程,并亲自示范制作技巧。同学们积极参与,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审美,调配色彩,制作出一把把独一无二、精美绝伦的漆扇。这些作品或古朴典雅,或清新雅致,或简约现代,或华丽繁复,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老师表示,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洗礼,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学的漆扇作品

 图|同学的漆扇作品

此外,“信之所向”支教团还注重多元学科融合,围绕“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主题,开设了一系列科普小课堂。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的叶子轩老师,为高中生们带来了《何“趣”何从》生涯发展课程。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兴趣的本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重新审视自我,发现兴趣所在,并搭建起兴趣与学业、职业之间的桥梁。叶老师深入挖掘霍兰德理论的精髓,全面解析六大兴趣类型,帮助学生在科学测评的指导下,精准规划学业与职业道路。

叶子轩老师带领同学分析职业兴趣

图|叶子轩老师带领同学分析职业兴趣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冯若斐老师则引领学生们走进缤彩纷呈的量子世界。从“薛定谔的猫”到“双缝干涉实验”,她以引人入胜的概念为引,让学生们感受量子世界的奇妙与深邃。从卢瑟福核式结构的启蒙开始,冯老师缓缓揭开物质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展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夸克、光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在《从夸克到宇宙》的课堂上,她不仅简述了粒子对撞机的奥秘,还激发了学生们对CEPC建设议题的热烈讨论,让他们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

冯若斐老师讲授粒子物理课程

图|冯若斐老师在讲授粒子物理课程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的穆生博老师则在《秦国那些事》的讲堂上,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开历史的迷雾。他讲述了商鞅变法的勇略、秦国战车的轮转、始皇功过的评说等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领略战国的风云变幻。从秦非子牧马起家到秦王一统六合的壮阔历程,穆老师以史为乐,以史为鉴,带领学生们感悟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邃魅力。

穆生博老师在讲授秦国历史

图|穆生博老师在讲授秦国历史

在图市二中的这段支教历程中,东南大学“信之所向”支教团的成员们不仅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和榜样。除了课堂教学,支教团的成员们还和学生们一起玩拓展趣味游戏,一同在体育馆中挥洒汗水,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亲密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支教团和学生们的距离,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图木舒克调研

图|支教团成员在图木舒克文化调研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精神气质,这样的责任担当,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基层,用智慧和汗水去浇灌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时间为证,“信之所向”支教团队播撒到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的青春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