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扬帆初启航,沉心入调研

2022年7月15日至8月15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绣”外慧中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线上就苏州城市记忆的“双面绣”模式研究的题目展开调研。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城市更新改造工程,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到加强老城区改造和社区建设等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续推进,以强保护促改造,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让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更好融合。基于现实需求,结合苏州本地特色,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绣”外慧中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6日在线上开展了苏州城市记忆双面交融特色的调查与研究,旨在以“城市记忆”理论模型构建为理论基础,进行苏州城市典型记忆元素的整理提取,“积丝累线”形成记忆线,并提出提出“一心三脉”的苏州城市记忆模式,力图为苏州及其他城市转型更新提供案例借鉴参考。
第一次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心中难免迷茫无措,面对深奥的课题以及对自身经验不足的担忧,起初不知从何处着手,担心自己会给团队带来麻烦,拖慢团队整体的调研进度。但同时想到可以做一次真正的课题调研,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并且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我又感到激动与欣喜。我带着如此矛盾的心情,在小组中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
为对城市记忆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达到更深刻的研究,该小组查阅文献提取相关概念,结合在生活实践之中得到的经验,基于线上平台,对城市记忆的概念、特征以及城市记忆的形成机制等进行详细地探讨,并整理构建初始的理论框架。继而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对该部分进行修正和补充。在特点的分析中,该调研团发现城市记忆具有一些特性:如时空属性和集体共识性。在此基础上,城市记忆是城市更新、城市美学的重要依据,具有三种审视维度,依次为“学缘”、“民俗”和“文化品牌”,小组据此明确“一心三线”的研究模式,更加深入了解城市记忆的形成过程与价值内涵。
接下来,小组将从点、线、面、体构建城市记忆的审视维度新模式,对预调研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通过挖掘散落在苏州城区的各个特殊场域(点)串联形成三条记忆线,最终形成苏州城市记忆“双面绣”的整体认识,并从中提炼苏州城市记忆交融促进城市更新的经验,为下一步给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奠定基础。
在此期间,由于受到专业能力的限制,我们发现其在总结时候使用的方法略有不当,使得研究成果的记录有所偏差。我们向指导老师指明现有问题并请求帮助,并在帮助下及时调整方法,推动实践活动的继续进行。
目前为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一切顺利,定期交流汇报总结,促进团队成员的关系,并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之下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并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在不断的学习,既充满着经验积累的欢喜,也充斥着对研究课题迷茫探索的痛苦。对课题方向的不理解、对研究计划的困惑等等都使我整个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初次尝试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就想初次飞行的雏鸟,一遍遍地拍打翅膀,竭力向前向上冲刺,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坠落,落得满身伤口,但我依然保持着一种信念,即使坠落再多次,也有冲向天空的一天,在小组前辈和导师的帮助下,我终会学会飞行。我们小组也终会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众多城市由于盲目追求城市化率而忽视了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城市空间正义和城市记忆的延续逐渐变得格外重要。针对生活在旧街区的居民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生活在新街区的居民也丧失了对城市记忆的延续的痛点,调研强调城市居民需要对苏州城市记忆展开“重塑”和“再认”的过程,让苏州记忆重获新生,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让城市空间不仅满足人们对于基础生活的需要,更需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精神文化需求。我国需要积极进行城市文化发掘,倡导城市形成“千城千面”的城市面貌,努力讲好具有特色的城市故事,促进城市更新良性发张,建设中国的城市美学。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缅怀先烈 追忆往昔

为缅怀先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8月3日河南工业大学“铭先烈 担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李沛育前往

旅游振兴乡村,实践知晓真理

安徽财经大学相约旅行社会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以玉湖村为调研目的地展开调研,对乡村旅游助推经济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

晖映齐都支教队第七天纪实

最后,支教老师们总结一天的经验得失,满怀期待与热忱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工作,相信晖映齐都支教队的支教工作一定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