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向美而生萌百卉 刃发于铏始于育——向美而生调研团实践有感

  美育,泛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与智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现阶段主要贯穿于义务教育的音体美课程教育的过程中。相比起八岁过十级,六岁即可临案前泼墨挥毫的所谓神童而言,在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孩子们依旧是接受最传统的美育教育,少有接触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接触美育机构的意愿。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向美而生”调研团走遍五个相对欠发达的省市地区,对当地的美育教育情况做了最基本的调研并发现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美育意识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不雄厚等现象。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只需要一本书就可以进行的基础课程,器乐不得以向声乐,美术不得以向临摹转化的情况大为常见。在美育教学的多样性大大减少情况下,学生们不再拥有平等选择的权利,而是局限于冰山一角的教学内容,这对于美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美育向来不是一个可以泛泛而谈、一笔带过的主题。蔡元培先生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的习惯,而使人之我见。”美育侧重于审美的培养,亦是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德育举足轻重的基石。孔子亦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和智育皆是人们从小应当获取的平等之权利,唯有人的审美发展完善,才可最终成人。

  再看如今娱乐乱象,从一些土味视频哗众取宠,到为明星倾家荡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亦或是从电视剧服化道的“异域风情”,再到评论区里不分黑白美丑攻击的“键盘侠”。如有纯粹之美育,何其价值审美甘于堕落至此?如有纯粹之美育,何由跳梁小丑兴风作浪?美育的意义不仅限于知识面的拓展,更应当延伸至在审美建立下更深层次道德观的树立。知美丑,便可进一步辨善恶。

  在“美育”概念提出上,中国比西方要晚,但是在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美学大国。阳春白雪、斗拱飞檐、三弦琵琶、泼墨山水……中国文化种种之美历数不尽。亭亭玉立、玉树临风、沉鱼落雁、温文儒雅……中国人民美丽姿态各不相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偶然发现小朋友们在学习传统手工布贴画,他们小心地描绘着线条,剪下布料,和百年前的人民共享着智慧的结晶,也共享着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与此相似,国学之美的传承,也是国学传承之钥。就好比“雕梁画栋”,比起成语字面的内涵,更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到的是工匠们是如何在栋梁的木质结构上雕上花纹并画上彩饰。与西方的古希腊雕塑和油画相比,只有深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才能进一步了解属于中国的民族特质,体悟到中国文化的谦逊、大气的内核。

  故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甚至所有地区的美育教育来说,需要实施的并非只有提升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等基础措施,更应当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相结合,让孩子们从身边去探索美。让他们感受到美不是困于书本的,而是贴肤而过的,是有温度和触感的。而同时,也应当引导他们通过感受这些美孕育正确的价值观念,辨认善恶是非,将美育升华向德育,也让他们切实地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应当于百卉萌生,刃发于铏之际于莘莘学子之侧种下美的种子,并长成枝繁叶茂的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