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光彩照乡村 文化传承在行动
——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通过非遗美育课堂助力传承乡村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广东省省委、广东省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赓续莞邑实践团于2024年7月14日至20日前往东莞市塘厦镇,开展了以非遗美育为主题的义教夏令营实践活动,旨在推动乡村非遗项目持续传承,以文化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师学子的力量。

图1:2024赓续莞邑非遗美育夏令营合照
实践团具有多年社会实践经验,长期与塘厦非遗传承人保持联系,并与塘厦镇林村社区达成深度合作,签署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实践团在当地非遗传承人、指导老师、社区的协助下合作开发出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青少年群体易于接受的非遗美育课程。目前实践团对东莞市塘厦镇各省级、市级传承人累计进行了12次调研访谈,共形成文字资料8万余字,录音资料超过7小时。实践团在一次次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中,在一次次的的通力协作中凝聚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赓续莞邑文脉的决心。

图2:实践团在张相平副教授的带队下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林效明老师傅
实践团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走进夏令营课堂,为孩子们亲自带来别开生面的非遗分享课程,今年赓续莞邑实践团邀请到东莞市非遗项目塘厦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廖小连老师。廖老师通过生动的课堂,带领大家缓缓推开了客家文化的大门,走进了多彩多姿的客家世界。
廖老师首先为学员介绍了客家文化的特点,尤其强调了客家方言的独特性及其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性,正如客家祖训所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随后廖老师详细讲解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并对学员们进行了客家经典山歌的教学。学员代表表示,参与此次客家文化课堂是一次非常难忘且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学习客家语言和文化,他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他的知识,也让他深感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图3:塘厦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廖小连老师身着客家传统服装进行教学
同时,实践团非常重视实践类课程策划,希望通过让学员们亲身参与非遗项目,了解非遗、走进非遗。实践团基于塘厦竹篮编织工艺、塘厦舞麒麟等非遗项目,改编出体验编织篮子、手工制作翻花龙等实践类课程。学员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多天的手工实践课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塘厦非遗的关系更加密切牢固。”夏令营一名学员表示。

图4:夏令营学员展示编织篮子课程成果
截止目前,赓续莞邑实践团已在实践地开展了3次非遗美育夏令营,累计开展课程共21天,服务超过1300人次,在实践地得到了当地团委、社区居委会、家长、学员的广泛认可。随着本次非遗美育夏令营的圆满落幕,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与塘厦的非遗传承人、社区、夏令营的学员们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实践团期待能不断与非遗传承人、社区加深合作,开发更多非遗美育课程,从而让赓续莞邑非遗美育夏令营拓宽广度、延展深度、聚焦精度,让赓续莞邑非遗美育夏令营这颗大树在乡村不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赓续莞邑实践团希望继续以文化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持续聚力落实“百千万工程”,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