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地域,尽管坐拥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中药资源,然而,当地民众对于本地中药的认知程度却极为有限。传统的中药知识与经验未获充分传承和传播,大多数人对于身边常见的中药仅仅知晓其名,却不晓其药性,更无从了解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及药用价值。这种本地中药知识的严重匮乏,不但制约了人们对自身健康更为有效的维护,也致使本地中药的优势与特色难以得到充分施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药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殷切嘱托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身为医药学院学生的我们,应当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深入探究当地特色中药文化,故而成立了——本草寻记社会实践队。我们每年主要聚焦于一味中草药展开深入研究,探寻十堰当地的本草资源,深度挖掘其中药的药用价值。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增进当地人对该地区中药的了解,同时让人们明晰种植该中药为当地带来的经济影响,促使中药融入人们的日常保健生活,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略。
团队成员:(队长、副队长)余海玲、涂显龙;(宣传设计组)刘卓、唐紫艳;(新闻稿撰写)张乐怡、许芷宁、杨朝辉、李富强;(摄影记录组)任龙、胡体涛;指导老师:薛雪梅
队员们在指导老师薛雪梅老师的带领下,走入牛头山,采集、识别中草药。在探索过程中,老师为实践队成员详细介绍了一路上的各种中草药,成员们也积极的向老师反馈自己的问题,寓教于乐。实践队成员通过观察中草药原始生长环境,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推动中医药专业视野再拓展、能力素养再提升。经历长途跋涉,在山间小溪旁,队员们成功发现石菖蒲,归途,实践队虽带着疲惫的脚步却兴致昂昂,带着采摘的药用植物和体会满载而归下山途中风景如画,实践队中欢声笑语。回到学校实验室,实践队在老师的引领下,制作了蜡叶标本。
7月4日,早晨在百草园的葱郁之中,一场围绕石菖蒲的深度实践活动正精彩展开。薛老师和本草寻记实践队员是此次活动的主角,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石菖蒲的挖采与处理工作中,展现出对中医药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借来各种工具后,挖采开始,队员们动作虽然生疏,但十分谨慎,先用小铲轻轻松动植株周围的土壤,然后用铁锹小心翼翼地将石菖蒲连根挖出。纵使汗流浃背,满身泥土,但每个人都没有一句不愿意,都在埋头苦干。每一株挖出的石菖蒲,都承载着他们的期待与用心。采集完成后,石菖蒲被迅速运往处理区域,迎来了清洗的重要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各司其职,先简单修剪,用清澈的水流仔细冲洗每一株石菖蒲,再去除附着的泥土、杂质和病虫害,最后用剪刀去除细小杂乱的须根,展现出对药材纯净度的严格要求。清洗过后,便是精细的切片工序。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持锋利的刀具,熟练地将石菖蒲切成均匀的薄片,实践队员们在一旁认真学习,学习之后大家都勇于上手,也是切出了完美的薄片。切片的薄厚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炮制的效果和药材的质量,每一刀都凝聚着队员们对中药的专注精神。
7月6日,实践队进了人民医院的中药房。他们怀揣着敬畏与好奇,准备为这里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踏入中药房,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在宋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认真整理着摆放略显杂乱的药材。他们轻拿轻放,仔细分类,让每一味药材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打扫卫生时,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用扫帚和抹布拂去尘埃,为药材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在整理的过程中,队员们还积极向药房的宋老师请教,认识了各种珍贵的中药。队员们了解了人参的形态特征、麦冬的功效作用、当归的辨别方法......特别询问了石菖蒲的临床功效和一些常见配方。每一味中药都仿佛是一本古老而神秘的书籍,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解读。

7月13号,实践队前往郧阳区白浪镇袁家湾石菖蒲种植基地,首先对当地农户使用石菖蒲杀虫剂与除草剂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问卷调查。通过与农户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在用药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现场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强调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传授了科学的用药方法和剂量控制,以确保石菖蒲的生长质量和环境安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石菖蒲种植,队员亲自走进田间地头,挽起袖子,体验种植的各个环节。从播种、施肥到田间管理,每一个步骤都亲身参与,切实感受到了种植石菖蒲的辛勤与不易。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