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小寨优品蜜桃公司。队员们穿上工作服,沉浸式参与水蜜桃的包装打包全流程,切身感受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关键环节。在与电商基地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电商给当地蜜桃销售业务带来的巨大改观,也得知了当地仍面临灌溉不便、易滞销、品牌不统一等困难,引发了队员们对农产品产业链升级的深入思考。
7月28日,实践团一行来到秦安正合食品有限公司。秦安正合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员展示了秦安干辣椒、花椒芽菜、核桃酥辣子等一系列特色作物深加工产品。
随后,团队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花椒从采摘、筛选到加工的全流程,并近距离观察了大型花椒干燥加工机器。自动化设备对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不仅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更有效保留了花椒的风味与营养成分,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科技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支撑作用。

二、基地探访:大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革新

王尹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24年7月一期投产,3座高标准温室落地,14米×80米、14米×100米规格尽显规模,智能水肥、光能增温等设施让种植精准可控。2025年前期,3棚白脆瓜(8500株、产1.5万斤)、二茬螺丝椒长势良好,借反季节种植拓宽利润。三期拟8月底开建4座6600平方米冬暖棚,将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
科技深度融入,从智能设备到科学轮作,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出。在智能温控大棚内,实践团观察到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湿度变化,自动调控滴灌系统;温光传感器联动遮阳网与通风设备,确保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据了解,这些智能化技术的落地应用,不仅让大棚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跃升,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同时,基地的规模化、智能化运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当地务农人员的就业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政府洽谈:解析果业发展瓶颈与规划蓝图

针对上述困境,果业局已明确三大破局方向:一是重新评估种植区域,发现高海拔山区因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果树长势优于传统产区,计划三年内开发高山优质果区1万亩;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设备,降低人力依赖;三是联合科研院校建设100亩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耐逆性强、管理简便的新品种。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建议构建“高校技术特派员驻镇制”,通过“科技实训基地”培养本土青年技术员,相关方案被纳入校地合作意向。
三、科普支教:播撒科学种子厚植乡土情怀

课程设计注重“科学原理+本地产业”的结合:生物细胞课上,指导学生用黏土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通过对比观察蜜桃果肉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单片机课程中,通过展示智能浇水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传感器与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水火箭制作环节,融入力学原理与环保理念,利用废旧饮料瓶制作发射装置,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土壤科普课上向孩子们介绍了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土壤污染的危害,探究了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科普课程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加深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探求热情。
结语
此次实践是北京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彰显青年担当实践专项”的重要实践,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与秦安县在农业科技、教育帮扶等领域的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年力量。
从农业技术应用调研到科普教育实践,SPQ科途陇耕实践团以“科技赋能”为纽带,搭建起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梁。村振兴需要“技术下沉”与“人才扎根”双向发力,实践团将持续跟踪调研成果落地,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让科技之花在陇原大地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