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蟹逅智水”团队赴泰州探访蟹乡产业,助力智慧养殖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蟹”逅智水项目团队
蟹逅智水”团队赴泰州市探求蟹乡产业智慧养殖新思路
早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蟹塘上,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几名青年学生正蹲在塘边,仔细观察水中蟹苗的活动。7月14日至15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蟹逅智水”团队泰州分队先后来到安丰镇文好村和兴化市泓膏生态园,深入调研当地河蟹养殖产业,探索智慧化养殖的可行路径。
一、走进文好村:探秘蟹塘里的“致富经”
7月14日,团队成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文好村。穿过田埂小路,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标准化蟹塘,塘里水草丰茂,增氧机嗡嗡作响,几名养殖户正忙着投喂饵料。
来到蟹苗塘,村支书熟练地用抄网捞起几只不久前刚完成蜕壳的蟹苗,向队员们介绍道:“这是我们村的主打品种'六月黄',以膏肥黄满著称。蟹苗品质好,成活率高。”队员们凑近观察,阳光下,这些蟹苗甲壳呈现出半透明的青灰色,螯足上的绒毛清晰可见。尽管这些蟹苗现在只有硬币大小,它们却是村民致富的“金种子”。统一培育的优质蟹苗可带动村内亩产提升30%,每户年增收超2万元。如今村里建起了蟹苗孵化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养殖需求,还能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城市,形成了一条从“小蟹苗”到“大产业”的完整致富链。

图为 “六月黄”蟹苗 钱烨 供图
然而,蟹苗培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村支书介绍道,养殖成本和技术瓶颈是主要的难题。居高不下的养殖成本让村民们一直承受着极大的养殖压力。其中,蟹苗采购和电费支出占到了总成本的60%以上。特别是增氧设备的电费,夏季高峰期每月要花费近万元。在技术上,村支书认为溶氧监测系统的精准度需要改进。目前每个塘安装1-2个探头,监测范围只能覆盖不到30%的水域,其他区域的溶氧情况大多凭经验判断。因此,虽然村里引入了先进的溶氧监测系统,但依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养殖体系,仍需投入大量人力。此外,及时调节光照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夏日光照强烈,阳光直射在蟹塘上会导致螃蟹都躲在深水区,螃蟹在水底的活动增加会进而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村支书的话语中透着对技术创新的期盼,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研发方向。

图为队员向村支书了解养殖情况 钱烨 供图
二、探访泓膏生态园:从历史到科技的“蟹文化”之旅
次日,团队转赴兴化市泓膏生态园。在中国河蟹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河蟹标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从中华绒螯蟹到稀有的紫蟹,种类多达数十种。展柜旁陈列着古今文人咏蟹的诗画,“一只蟹,半部江南史”,从《红楼梦》中的蟹宴雅集到齐白石笔下挥螯的墨蟹,厚重的蟹文化在这里得到立体呈现。生态园特别复原了“簖蟹”古法养殖场景:竹篾围成的迷魂阵中,秋夜渔火与星光辉映,再现了“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的千年渔韵。

图为馆内河蟹标本 蔡静姿 供图
转至现代展区,5G水质监测、物联网智能投喂等科技设备,则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如何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生态园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蟹稻共生’模式,用物联网监测水质,产量和品质都显著提升。”博物馆还通过沙盘和影像,生动展现了当地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循环农业的转型历程。这场穿越时空的“蟹文化”之旅,既彰显了“中国河蟹之乡”的文化自信,更揭示了乡村振兴中守正创新的深层逻辑。
三、调研尾声:用科技为产业赋能
针对具体技术痛点和调研中发现的智慧养殖技术瓶颈,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创新性与落地性的改进方案。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团队创新性设计“村集体集中采购+合作社联合议价”的蟹苗供应体系,通过规模化采购与联合议价双重机制,有效降低养殖户的苗种成本压力。在创新技术上,采用微型传感器节点与无线组网技术,以每5亩水域为单元布设监测网络,在实现全塘域覆盖的同时,较传统方案降低成本30%,大幅提升了监测技术的普惠性;“智能动态遮阳系统”融合轻量化材料、光照传感与无人机巡塘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实现遮阳网的自适应调节,有效缓解夏季强光对螃蟹生长的影响;正在研发中的“多参数协同调控系统”,旨在探索溶氧、水温、浊度等关键指标的联动机制,为高原蟹养殖提供更精准的环境调控方案。同时,为响应“绿色养殖”的号召,团队成员提出,可通过在塘区布置太阳能板与储能设备,实现昼夜供电智能切换,经测算可使养殖电费支出缩减近半,为传统养殖业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从文好村的成本困境到泓膏生态园的创新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传统养殖向智慧化转型的时代脉搏。正如“蟹逅智水”团队所见证的,当数字技术遇见千年蟹乡,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智慧渔业领域,让更多藏匿于城市角落的养殖明珠,焕发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通讯员:张学辰 袁子淇)

三下乡推荐

破解阳澄湖生态的养蟹密码

7月21日,南京财经大学“蟹逅智水”实践团队赴苏州阳澄湖消泾村,围绕生态养殖与乡村振兴展开深度调研。团队发现,当地智慧养殖(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