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学习 > 财务会计

传统成本计算的弊端分析

一、传统成本计算存在的弊端

随着企业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提高,愈发感到传统成本计算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管理的要求,它不能反映生产本身的真实情况,还影响了其它重要信息的计量和报告。

1.产品成本信息失真。在科技发达、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下,一方面机器设备等流水线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相应的制造费用比重占产品成本的比重直线上升,且其构成内容大大复杂化了;另一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却急剧下降,然而,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却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人工分配系统,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耗费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以直接人工或机器工时为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很显然,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以直接人工费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已的制造费用,很容易导致成本信息失真,使得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而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又低于实际发生成本,从而引起成本管理和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

2.传统成本系统将核算产品成本的重点,一般放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上,却忽略了成本的事前控制。而实际上,产品寿命期的成本有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不大了。还有,对一些创新产品在设计阶段上的设计费用,如果仍按传统成本计算法,让标准化产品负担这部分设计费用,势必导致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歪曲,容易误导产品组合及资源配置决策。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顾客的需求已显示出量少、质高、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特点,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趋于多样化、特殊化,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缩短。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开始转变,弹性制造系统(FMS)逐渐出现,企业以及时满足顾客日新月异的需求为宗旨,开始小批量生产,甚至接受个别的特殊订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组织方式同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的计量手段出现了矛盾。因为,以经济批量概念为基础的传统标准成本制度,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从而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导致产品成本的失真。

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1.作业成本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对成本计算法做了根本性变革。它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首先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产品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2.作业成本法不再直接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将他们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并无差别,它们的差异是在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环节。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要求按环节归集间接费用,并按人工成本或机器制造小时来分配,作业成本计算则要求按作业归集间接费用,对其分配则不局限于单一的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标准。而是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所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也更为客观、真实,更有利于企业的业绩评价。

3.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它融合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作业成本法首先要根据市场发出的信息决定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接着分析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哪些作业及其数量,然后再分析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哪些资源。这一系列的分析不仅提供了分配资源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依据,而且也为管理者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了详实、准确的资料。

4.作业成本法的适应范围。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根据作业成本会计的特点,具备下列特性的企业较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1)企业规模大,产品种类繁多,自动化程度高,间接制造费用比重相当大;

(2)各个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

(3)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要求;

(4)竞争激烈;

(5)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等。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以两种产品‚三个作业为例.

①"生产成本"科目的设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B产品---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②制造费用转生产成本的科目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A产品

---B产品

③制造费用科目设置

一级科目 产品大类 作业   资源

制造费用---A产品----加工---A材料

----B配件

----C燃料

----检验 - - -D仪器

---包装- - --纸箱

-----包装纸

制造费用---B产品----加工-- B材料

----F配件

----G燃料

----检验 - - -D仪器

----包装- - --纸箱

----包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