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国家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及准则的完善程度。
首先,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其反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的过程中免不了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正常情况下,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所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要更接近真实情况;而会计业务素质较差的人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数据出现偏差。特别是会计发展到今天,由事后反映发展到事前决策,由于未来的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会计事前预测只能根据过去年度的经济活动状况和市场今后的变化趋势来提供反映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会计信息。因而在对过去事项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过程中,业务技术水平不同,计量出的预测值与客观实际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其次,会计工作要受国家法规、制度和准则的约束,因此国家法规、制度和准则是否完善对会计计量必然产生影响。由于会计规章制度、准则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们能较好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规章制度及准则等出现“滞后性”,因此在其指导下计量的会计数据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2.客观因素。会计有两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一是会计报表必须用货币量度;二是会计数据必然受未来事件预测的影响。会计报告限于能以货币量度表现的信息,在帐簿中没有任何能明确说明企业人员能力。组织效率、外界力量影响或其他有关方面情况的非货币信息。有些会计数据受不可预见的未来事件的影响,这些数字只能是一种估计。上述两个限制因素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因而称为客观因素。
3.方法因素。会计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会计方法存在多样性。因而对同一客观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如果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计量出的结果往往不同。在某一具体会计方法下的会计数据的确定性只能是相对的,而其不确定性则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应该用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控制会计计量不确定性的措施。
二、控制会计计量不确定性的措施
1.避免主观随意性。产生会计计量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述的主观因素,在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过程中,要依据会计确认的标准与计量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不能凭主观臆断。特别是在确认时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应当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准则。在进行计量时,对于计量方法的选择,计量对象的不确定性要按适当的标准进行估计、判断、推理。
2.改善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应努力控制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及准则,掌握其精神、原则和实质,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其次,认真研究历史资料,充分估计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尽量做到事前掌握和有效控制。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最后,企业领导应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以确保会计的公允、真实。
3.选择最优会计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限制因素,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选择最优的会计方法,而这仍然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