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动化的工厂
在自动化的工厂中,全部生产、运输和管理工作都由信息指挥各种自动机和机器人来完成。人只要坐在控制室里,轻轻地按动电钮,原料就能从生产系统一端送入 加工,而从另一端出来的则是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那么,从事这种生产活动的自动机是什么样子呢?一般说来,自动机都是由信息检测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执行 机构组成的。信息检测装置好比是人的眼睛、耳朵,在生产过程中担负着观测加工对象和工作环境的使命,并负责把检测到的信息传送给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 置相当于人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可代替人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并把得到的结果变成命令送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好比人的手脚,根据信息处理装置送来的 命令进行操作。而机器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自动化工厂里,机器人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分别使用不同功能的机器人。有些机器人只能按一步一步 的程序进行工作,这些是预先安排好的,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不能越雷池一步,非常听话;它没有灵活性,完全是“死脑筋”,它有电动或气动的机械手臂和 手指,但活动的自由度很有限;这类机器人只能从事着固定的作业,如焊接、喷漆、加料、搬运等。在机器人家族中,它们干的活是“粗活”。另一类机器人就有点 灵活性了,它们不仅有控制程序,在其内部还装有各种检测元件,能测知机器人手臂所处的位置,运动的速度,所用的力量等情况,并将测得的结果与预先安排的相 应数据相对比,用两者的偏差控制执行机械运动,及时校正机器人的动作;这类机器人可以从事较复杂的行业,如自动寻找应该焊接的位置,对金属进行焊接;给形 状复杂的零件喷刷油漆,自动选取零件;对笨重的机器进行组装,操纵锻压机进行模锻。这类机器人干的工作比较复杂,是“细活”。还有一类机器人是有智能的机 器人,它们有“脑”能“想”,有“眼”能“看”,有“耳”能“听”,有“嘴”能“说”,有“手”能“拿”,有“腿”能“走”;它们可以监督自动化生产过 程,能代替人在危险的环境中值班,能自己根据现场环境进行判断,决定和采取执行命令的步骤;它们能自动报警,自动排除故障,所以选派它们担任相当重要的角 色,常常当“监视员”。当你走进自动化工厂的车间时,你会看到这里空无一人,运料、上料、加工和卸料等全部生产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就好像有许多无形的 手在这里暗中操纵一样,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开始生产时,值班人员一按电钮,中心控制计算机便指挥随行夹具小车上的微电 脑,要它领着小车去装料工段。在那里,从仓库里取出的材料和铸件已由毛坯准备装置加工成毛坯,等待装料。只等小车一到,自动上料机便把毛坯装载到小车的随 行夹具上。随后小车便回到加工中心机床那里,依次将随行夹具推入机床的加工位置。当卡着毛坯的随行夹具推人时,夹具上角发光的号码便被机床上自动检测装置 ——光电眼睛所阅读。机床根据光电眼睛传来的信号,从存储设备中取出相应的控制命令,指挥换刀机械手从装有上百把刀具的刀具库中选出相应的刀具,并将其安 装在加工头上,对毛坯进行第一道加工。第一道加工完成后,机械手又自动换下原有刀具,换上新的刀具,进行第二道加工。几道工序过后,毛坯被加工成零件,自 动退出加工位置,另一个只有毛坯的随行夹具随即被推入,机床开始加工第二个、第三个零件,一直到全部完成加工任务。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自动检测装置随时测 量加工时所发生的各种变比,如刀具的弯曲,施加的扭矩和产生的热量等,由转换装置转换成电信号送入适应性控制系统,与预先存入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 新情况及时调整切削速度和进刀量,以便最佳地适应每个零件的加工要求,提高产品精度。最后,所有加工好的合格零件再由小车运送到组装工段,智能机器人将零 件分门别类地安放到装配台上;装配台旁的装配机器人,则按照装配图把各种零件组成机器产品;产品自动送到成品库,而后发送到用户。走进自动化工厂的设计 室,透过闪亮的灯光,会看到与计算机、仪表盘相联的一大一小两台电视屏幕,一个设计人员一手控制着仪表盘,一手拿着光笔,正在向计算机发出命令信息,大屏 幕上则出现了一幅用彩色线条勾画的一台机器的主体透视图,原来,这是设计人员正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一台新的机器。几秒钟后,屏幕上一分为四,出现了从四个 不同角度观察的机器的透视图,机座、丝杠、变速箱等不同部件和材料,分别用不同色彩标出,使人一目了然。如果设计人员要修改某个部件,只要发出命令使一个 称做光标的小亮点在屏幕上移动,把需要修改的部分框起来,再输入另一套命令,倾刻间,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放大了的需要修改的部位详图,原来图上看不清的细 节,都清晰可见了。这时,设计人员想增加一个马达,随着命令信息的发出,只见光标在屏暮上飞舞了一阵,就勾画出了一个新马达。计算机内也随之作了调整,四 幅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机器新图己出现在屏幕上,新马达已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新的设计图也随之存入了计算机存储器,设计工作完成以后,计算机控制自动绘图机把 结果绘制成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