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
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原农业部授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江苏唯一入选项目。
除了兴化垛田,江苏还有泰兴银杏栽培系统、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等6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江苏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33个。
作为“鱼米之乡”,江苏农耕历史渊远留长,如何传承好农耕文化,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耕文化,孕育“鱼米之乡”历史荣光
每天清晨,千垛镇东旺村的陈友南都要下地干活,他的农田在一片水面上。
油菜花盛开时节,也是农闲之时,但陈友南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做——罱泥,在湖荡河沟中捞取水底淤泥用作垛田的肥料。
千年前,兴化因地势低洼饱受洪涝侵害,为抵御洪水,当地人运用智慧和双手创造性地水下取土,垒土成垛,打造出一块块大小各异的垛田,至今依然保持着垛田的地貌特征。
垛田独特的地理风貌,导致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在这里没有办法施展拳脚,所以至今仍然保留着非常传统的农耕方式,很多农具其他地方难得一见。“这个叫戽。”陈友南指着手中的工具说,这是用来取湖里的水上来。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延续至今,当地的龙香芋、生姜、香葱等蔬菜种类多、品质好、产量高,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这也促使蔬菜脱水加工业在当地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兴化是全国最大的蔬菜脱水加工基地,其中80%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位于千垛镇。每年千垛镇仅香葱的加工产品就达一万多吨,远销海内外。
兴化顶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祝善说,垛田土地上长的香葱收益是最高的,通过冻干技术,企业香葱产品年产值超1500万元。
水是江苏最鲜明的符号,同样被水孕育的还有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高邮湖是全国第六、江苏第三大淡水湖泊,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需要保护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还是拥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湿地利用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文化成果典范。
高邮湖
高邮湖湿地农业系统独特的地域优势、丰富的食物与淡水资源养育着我国三大名鸭之一的高邮鸭。高邮鸭的饲养和咸鸭蛋加工技术,在高邮地区更是家喻户晓,源远流长。
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以高邮醉蟹馈赠师友苏东坡,苏轼则以从扬州市面上购来的咸鸭蛋作为回赠,并作诗赞美咸鸭蛋:凫子(咸鸭蛋)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餐亦时欲。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得益于跨越南北、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四季分明的优越气候,拥有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看来,勤劳智慧的江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的稻作、圩田、桑基鱼塘、茶果间作等耕作系统,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两汉文化、吴越文化的兴盛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的农耕文化发展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在水稻文化上,泗洪县韩井遗址的人工稻田遗迹证明江苏稻作文化起源于距今8000多年前,吴中区草鞋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我国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在渔猎文化上,苏州吴江梅埝龙南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渔猎工具和鱼、龟骨骼,今天的吴江及周边地区仍存在大批以“渎”“浜”“湾”“浦”“塘”为名的地名;在茶叶文化上,宜兴地区在汉朝就已有茶叶生产技术教学案例记载,阳羡茶由茶圣陆羽直接推荐为唐朝贡茶,太湖洞庭山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的“洞庭茶”,在清康熙年间更名为“碧螺春”并沿用至今,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在发达农耕文化的孕育下,江苏一直位列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历史荣光到今天依然闪耀。
留住乡愁记忆,在保护中传承
各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农业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在发展上下功夫,我省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湖畔春光早,山中茶色新。太湖之滨,苏州洞庭山的村民们又进入了忙碌的季节。顾晓军的茶果园里两拨工人正在干活,一拨是采茶工,一拨是为枇杷树疏果的工人。